地方

陽明海運李鴻章當年投資五萬兩銀子/波新聞

Vendor Icon

波新聞

陽明海運李鴻章當年投資五萬兩銀子/波新聞

7月. 15, 2021

波新聞-戴貴立/

    現在貨櫃三雄,陽明海運幾乎天天上股市新聞,這個國營企業本來經營不善,幾乎倒閉,但是疫情造成運價高漲,竟然賺得盆滿缽滿,股價一飛沖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清代的洋務運動,學國外企業精神,經營管理,李鴻章就是陽明原始股東。陽明的前身名稱就是輪船招商局。

    李鴻章為什麼要辦輪船招商局?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洋務派創辦新式企業的活動出現了。他們著手建立民用企業。這種民用企業是由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首開其端的,後來又有開平礦務局、電報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企業。

   李鴻章創辦新式民用企業的目的何在?(一)輪船招商局設立前的基本事實是:外國輪船公司壟斷了我國沿海和長江的航運。旗昌、太古、怡和等相互爭奪,共同霸佔了我國航運。李鴻章說:「各口通商以來,中國沿海沿江之利,盡為外國商輪侵佔。」李鴻章設立輪船招商局以期逐漸收回利權,就是成立輪船招商局的主要原因。

   另外外國輪船的興行,使我國舊式航運業遭到了致命的打擊 鴉片戰爭前盛極一時、承擔著運漕任務的沙船業瀕臨破產。如何解決漕糧北運問題,成為清朝統治者極為關切的事情。

   清代的漕糧是所謂「天庚正供」,「俸米旗餉,計口待食」,為一代之大政。外國輪船的出現,使沙船相形見絀。「沙船自滬達津以月計,輪船自滬達津以日計」,沙船的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李鴻章在《試辦招商輪船折》中奏稱:「江浙沙寧船隻日少,海運米石日增,……請以商局輪船分裝海運米石,以補沙寧船之不足。」這是設立輪船招商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李鴻章還說:「凡有可設法生財之處,歷經搜括無遺,商困民窮,勢已岌岌。」洋務派興辦的大型軍事工業如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除開辦費用外,每年都要有五、六十萬兩的經常費用,左支右絀,難乎為繼。同時,這些軍事工業還遇到原料、燃料、交通運輸等方面的窒礙。興辦民用企業以開財源、以謀出路,是順理成章的事。

   一八七二年,內閣學士宋晉以“糜費太重”為理由,請旨飭令閩滬兩局停止製造。清廷諭令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等通盤籌畫。在複奏中,左宗棠、沈葆楨都反對宋晉的主張,認為「兵船為禦侮之資」,不能因惜費而停造,但對於如何解決經費困難問題,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沈葆楨則表示「若慮兵船過多,費無從出,則間造商船,未嘗不可」

   輪船招商局是在外國侵略者壟斷了我國沿海和長江航運的情況下,中國舊式沙船行將被淘汰、清政府的漕運面臨嚴重困難,以及洋務派興辦的軍事工業因經費竭蹶而亟待另辟財源的緊急需要中誕生的。

   有自己的輪船。是發展中國航運和發展民族經濟的趨勢,是和洋商爭奪利權的措施,具有明顯的進步性和民族性。在這個意義上,輪船招商局的設立,揭開了近代中國收回利權運動的序幕。

   輪船招商局是李鴻章以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身份一手創辦和扶植起來的,並採取了官督商辦的組織形式。

從一八七二年創辦到一八九五年李鴻章失勢,這三十餘年間輪船招商局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一八七二——一八七三年:草創階段。

   一八七二年八月,李鴻章飭令浙江海運委員、候補知府朱其昂籌辦輪船招商事宜。朱其昂在籌建過程中曾吹噓,實際上,他在招股方面幾乎一籌莫展。

   朱其昂出身于沙船業世家,在建立輪船招商局之前,承辦海運已有十餘年之久。其實他所熟悉的商情僅限於沙船和漕運,對經營新式輪船業務則一竅不通。

   朱其昂既招募不到商股,又不善於經營新式航運,所以在半年左右的時間內,輪船招商局便虧損了四萬二千兩。他不得不辭去總辦的職務,請求專辦漕務。於是,輪船招商局進行了改組,轉入新的階段。

(二)一八七三——一八八四年:發展階段。

   一八七三年七月,李鴻章劄委唐廷樞任輪船招商局總辦,將全域改組,重訂《局規》及《章程》。朱其昂、徐潤、盛宣懷、朱其詔等四人先後被劄委為會辦。唐、徐專管輪運、招股等事宜,朱、盛負責漕運和官務。

   唐廷樞和徐潤。他們既是官方的代表(總辦和會辦),又是股東的代表(商總和商董),兼有官、商雙重身份。

   唐、徐二人都出身于洋行買辦,對經營輪船業務具有一定的經驗,而且手中又握有較多的資金,在上海商界中有相當大的影響,這正是李鴻章選擇他們擔任輪船招商局總辦和會辦的原因。徐潤在入局前五年(一八六八年)已脫離寶順洋行,一八八四年因挪用局款而被參革,此後主要經營礦業。一九○三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委派他回上海輪船招商局,一度代理總辦。在這期間,他曾任上海商務總會協理,並參與商學會及立憲公會的活動,成為資產階級立憲派的頭面人物之一。一九○七年被撤去輪船招商局的職務,成為袁世凱與盛宣懷之間爭權奪利鬥爭的犧牲品。他是由買辦轉化為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唐、徐的主持下,輪船招商局的招股活動有了相當的進展。一八七四年實收股金四十七萬六千兩,加上朱其昂認購而尚未繳款的三萬兩,招股五十萬兩的初步計畫已經實現。股東會於是決定另招新股,每股一百兩,擬湊足資本一百萬兩。但直到一八七九年,股金僅增至八十萬零六百兩。

   輪船招商局成立的頭幾年內,處境極為困難。一方面,外國侵略者散佈種種流言蜚語,說輪船招商局「無洋經理,斷難自立」,「股本無多,斷難久長」,藉以蠱惑人心,打擊該局的威信,同時還竭力降低運費(減半,甚至減三分之二),爭攬生意,企圖把該局扼殺於繈褓之中。

   李鴻章堅持「商為承辦,官為維持」的原則,並在經濟上和政治上提供了大力支援。他採取了三項有力措施:一是籌撥官款接濟,二是增撥漕糧及承運官物,以增加該局的水腳收入;三是延期歸還官款,如一八七七年奏請將該局所借官帑緩期三年清償,至一八八○年起緩利拔本,勻分五年歸還,以紓商力。通過這些措施,輪船招商局在七十年代後期才得以渡過難關,化虧為盈,扭轉了以前的不利局面。

   到八十年代初,輪船招商局招股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一八八一年不僅招足了一百萬兩,而且申請入股的人仍然很多,股票市價由每股一百兩售至二百兩。輪船招商局決定增募一百萬兩,應募者蜂擁而至,很快便已足額。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資本主義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顯示出輪船招商局在歸併旗昌後營業及信譽方面獲得的成功;而在七十年代營業不振、船隻未折舊提成的情況下,輪船招商局堅持按照章程每年給股東發放官利一分(股票股利),也是八十年代初招股順利、一呼即至的重要原因。

   今日輪船招商局另外成立「陽明海運」又是另外一段故事,陽明二字與陽明山,陽明心學有關,日本或是蔣中正都是王陽明的信徒。命名「陽明」或許經過欽定,要找出這段故事應該不難。趁海運崛起,時勢潮流正興,買不買股票其次,陽明海運正紅的時候,想想當初宰相李鴻章也是原始股東,那股市沈浮,買進賣出的瞬間,還是會有思古之幽情在!

波新聞https://www.bo6s.com.tw/

圖/維基百科提供當年輪船招禍局的輪船相片

文字內容參考:來源:《歷史研究》1982年04期ˍ胡濱/李時岳

author avatar
波新聞
波新聞於2017年9月1日在高雄成立。隷屬文青農實業有限公司,架構分為新聞區、專題區及影音區,報導與社會大眾相關的民生訊息,秉持傳遞正向訊息、提升正向能量、波動良善之心、共同關懷弱勢,讓社會更加祥和與美好。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
  • 複製
  • 贊助
  • 稍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