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發展中心朱家慶資深研究員(左)與蕈優生物科技方世文董事長(右)對談。(圖/中衛發展中心提供)
【焦點時報/記者羅蔚舟報導】氣候變遷議題越來越受矚目,台灣農業也面臨非常大的挑戰,「藍瘦香菇」這個網路用語過去曾經紅極一時,但近幾年的菇農卻真的是有點「難受想哭」。面臨氣候變遷、土地成本飆漲、規模不足、勞動力短缺,菇農只能挺進前行,發展智慧農業,抵抗環境所帶來的重大改變。
▲蕈優生物科技方世文董事長分享菇蕈產業栽植轉型的心路歷程。(圖/中衛發展中心提供)
目前台灣鮮菇類年產量超過14萬公噸,產值約130億元,占整體蔬菜產值的18%,2021年人均食用菌量推估已達10公斤以上,菇類富含營養,加上低熱量的特色,正好迎上現代人所提倡的健康養生風潮,讓菇類逐漸受到大家的喜愛。
蕈優生物科技是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https://www.csd.org.tw/)輔導多年的企業,不但是全國第一家通過ISO-22000驗證的菇蕈栽培廠,在近期更是獲得品牌金舶奬ESG組的肯定,朝向永續經營的路上邁進。蕈優投入智慧農業,發展智能科技生產模組、蕈菇活力菌種製程專利、機能性原料萃取專利等。同時中衛發展中心也協助蕈優進行生產線的精實管理,增加產能與產量,並導入循環經濟之永續概念,未來也將淨零碳排項目納入規劃。
在過去,菇農們想方設法的要提升單位產能,因為在那個年代,只要掌握這個利基就能成功,而蕈優運用科技栽培技術,讓產能增加4倍以上。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在消費者在乎的不只是產能高低,更注重產品的「品質」。於是蕈優起心動念,決定投資無塵接種室等設備,讓菌種純度提高20%。中衛技術研發中心資深研究員朱家慶認為:「菇蕈產業已成為精準農業,不光是聚焦在前端的生產環節,後端市場的資料蒐集同樣很重要,經由持續校準,串聯前端後端,才能達到最有效率的生產模式。」創辦人方世文:「我們得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看,傾聽市場的回饋,同時研發出有別於一般市面上的菇種,而且要讓菇類更方便料理。」重點在於找出核心問題,並與消費者產生連結。
從傳統菇農轉型,發展智慧農業,方世文坦言:「這一路走來相當不容易!」因為光是導入設備就花了三年的時間,好在優化舊品種和開發新品種都獲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果。愛菇成癡的方世文投入千萬元做菌種研發,他笑說:「人家為晶圓製程打造無塵室,我是為了研發菇種而蓋一座無塵室。」也難怪各大飯店,甚至是餐飲界龍頭王品集團,都爭相搶著要他們的菇,就是因為這些菇全都「出身非凡」。疫情期間,蔬菜箱出現商機,方世文在全家便利商店推出「菇菇箱」,也在7-11的網路商城設立專區,讓有機、小包裝的菇類找到出路,並成為熱銷商品。
農業與土地環境是緊密相連的,這也讓蕈優很早就開始思考要如何追求「共好」,為了不砍筏樹木,便將菇類栽培介質從木頭換成竹屑、玉米芯,同時解決廢棄物的問題,也使用甜菜粕、盤固拉草、狼尾草、青割玉米等農業資材來取代;而種植完的培養基可以回收再做畜產類的保健飼料;蕈優也和畜牧業者合作,透過養豬的沼液來進行發電或是灌溉。如此一來便可以落實綠色循環,逐步邁向首位碳中和蕈菇品牌。縱使一路走來,投資技術與增建廠房所費不貲,且耗費不少人力、物力,但蕈優仍然堅信,這將是友善地球的必經之路,朝著「共好新食代・永續綠生活」的理念邁進。更多影音內容請至YouTube中衛產業+觀看: https://youtu.be/fOTimcejK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