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台灣有能力迎頭趕上嗎?全球電動車產業大潮襲(系列報導一)

Vendor Icon

閱政治

10月. 27, 2022

文:李振麟

綠能工業革命崛起大躍進 

全球電動車產業千億元商機大爆發,各國電動車廠加速推進,全面性擴充生產基地,加上美國、歐洲以及中國大陸相關政策支撐,東南亞電動車市也逐漸起步,全球車市都面臨新的變革及大洗牌。

中國大陸為促進電動汽車消費,推動新能源車下鄉政策。歐洲議會通過削減溫室氣體排放計畫,其中以2035年後禁售傳統燃油引擎車條款為關鍵,美國議會推行眾多優惠刺激政策,加速電動車產能與銷售量,東南亞市場如泰國、越南及印尼等國,也著手進行相關產業,全球電動車市場進入蓬勃發展期,令人期待。

電動車生產鏈 迎接千億元大商機

2022年電動車車型設計密集出爐,無論是美國、歐洲以及中國大陸,預估其銷量將可達千萬輛以上,迎接電動車世紀,近期包括特斯拉、VOLVO、比亞迪、大眾(福斯)等品牌,都在積極建立新的生產基地。千億商機伴隨出籠,尤其是以消費市場最大的美國、中國大陸等地,在新冠疫情逐漸解封後,消費力道持續噴發,電動車市場需求暢旺,成長動能強勁,傳統主流品牌,如大眾、豐田等仍然深受喜愛,相關汽車零組件因此成長,隨時都有強勁動能爆發。

美國政府藉由政策 推動電動車普及化

「特斯拉電動車」可視為最具代表性的電動車世界級品牌,多年以來藉由強而有力的科技橫掃全球車市。雖然電動車持續成為當前汽車市場的新興勢力,註冊量也有所激增,但是美國買家對於電動車的興趣仍然是遠低於其他國家,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美國國內電動車價位偏高,另一個原因就是美國各州的充電站設備仍然嚴重不足,在充電基礎設施無法滿足廣大消費者需求下,對於長遠路途的美國國民而言,生活會造成諸多不便,因此傳統內燃機引擎汽車至今仍是市場主流。

近期美國政府致力於電動車的普及化推動,拜登總統簽署相關稅收優惠條例,嘉惠於福特、BMW等約二十多種電動車款,可望在2022年底前在美享有稅收7500美元的電動汽車抵免優惠,優惠條款中的車種高達72種車型,近70%車型享有稅收優惠,然而優惠條件又附帶電動車必須在北美組裝製造,甚至於電池和車體設備採購都有所限制,並將於2023年1月1日生效,「汽車創新聯盟」對於此項有條件附帶的條款,希望能夠再多加討論,因為這是一個具有約束力的不平等條款。

多款電動車適用稅收優惠條例 消費者將受益

目前符合條件的車型是福特Mach-E、福特F-150、福特Escape、克萊斯勒Pacifica、2022年款奧迪Q5、寶馬BMW X5、Jeep大切諾基Grand Cherokee、寶馬3系、林肯飛行家Lincoln Navigator、林肯Corsair、沃爾芙VolvoS60、Lucid Air、日產聆風Nissan Leaf和Rivian EDV、R1S和R1T等在美製造的電動或混合動力型車款。汽車創新聯盟表示,會將電動汽車稅收抵免盡可能地轉移給消費者使其受益,在可增加市場消費的思維下,還是會跟政府合作。

美國國會參議院所通過的《降低通膨法案》,歐盟也認為這項條款可能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相關規定,根據此法案條文中,納稅人如果是購買北美地區所製造的車款,才可獲得稅務減免,金額上限為7500美元。法案待眾議院通過後,由總統拜登簽署後才生效。歐盟發言人Garcia Ferrer表示,這法案的相關條款,不適用於其他地區生產的電動車,將造成不公平的待遇,也不符合WTO的規範。

歐盟制定2035年 為綠能工業發展里程碑

極端氣候惡化不斷,加速了電氣化轉型來臨,2022年六月底,歐盟各國政府達成一項協議,宣布2035年停止銷售新生產之燃油車,以實現《巴黎氣候協定》承諾,這項政策對全世界電動汽車發展而言,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分界。

目前全世界減碳與綠能車發展並行中,未來需要重新制定一個整體的大眾運輸系統,鼓勵行人、自行車共享綠能都市設計,重新制定綠能產業氣候政策,迅速應對汽車行業在轉型中所帶來的衝擊影響,從實務的基層建設向前推進,共創低碳永續未來。

<sup>專欄作家</sup> <strong>李振麟</strong>
專欄作家 李振麟

學歷:美國德州 Dallas Baptist University 財務金融碩士、國際貿易碩士
經歷:合順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德國KME台灣代表、中華亞太關懷交流協會理事長、新北市外勤記者協會顧問

本文 台灣有能力迎頭趕上嗎?全球電動車產業大潮襲(系列報導一) 來自於 閱政治 Read Gov News.

author avatar
閱政治
新聞觀點都是由主流媒體發佈的報導,人民在媒體中扮演的永遠只是接收資訊的角色,但新聞最重要的是人民的觀感和反應,這麼重要的事,卻一直被忽略,閱傳媒就是想建立一個讓任何人都可以針對時事發表意見的媒體平台。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