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金聲/高雄
高雄市中央公園靠中山路與民生路口東北角,有一棵樹齡近百年的老榕樹,隱藏著一段「奇人奇樹」的故事,故事是真的,有人有樹,而且絕對是舉世無雙,無法再複刻的一段「人與樹的傳奇」。
這段人與樹的故事,己經存在三十年。到樹下休閒的民眾都知道,也都高度肯定,但公部門基於樹木自然生長而未曾給他一個表揚。
榕樹生命力旺盛,百年老榕樹,到處可見,據當地的前金區長生里里長陳宗佐說,他從小就聽父親說,在父親小時候那棵樹就己經很高大了,所以,據此推估它的樹齡,應屬可信。常有些幼稚園帶小朋友到樹下參觀,他就得連絡「雕樹師」到場參與解說,聽得小朋友如痴如醉。
這棵榕樹最與眾不同、讓很多人「生目睭發目眉都未曾看過」之處,就是樹下的氣根,經歷附近的「奇人」林清義卅年的人工雕塑,每一條氣根都是「復健椅」的「建材」。
林清義把每一條由樹幹往下懸垂的氣根,友善的導引到地面,先挖洞讓氣根鑽入地下,天天澆水,在等待氣根逐漸成長茁壯的同時,他發揮巧藝與創意,將漸漸粗壯的氣根或彎或壓或扭轉成椅子的形狀,使之定型。
榕樹氣根無限多,所以,樹下的「椅子」也無從計數,而且畸型怪狀,有的可正坐,有的可做躺椅、有的可靠背,有的可吊單槓,有的可做雙槓,有的可拉脖子,有L型的,也有V字型的,也有心狀型的,可以說「無奇不有」。
樹根雕成的「椅子」,當然不可能像一般家庭用的椅子平坦,難免有些凹凸,但這些凹凸處,就正好讓休閒的民眾愛怎麼躺就怎麼躺,愛拉那裡就拉那裡,那裡痠痛擰那裡,全身上下任何部位的痠痛,在這樹下的樹根椅上都可以找到按摩的角度。功能比名貴的電動按摩椅還多出數十項,算得上是「無價之按摩椅」。
這棵榕樹下的「復健椅」,到底有多少張,無從計數,因為它每一條根都盤根錯結,卻又錯落有緻,還留出「走道」方便讓使用者進出,估計,同時至少可以容納二三十人在樹下休閒何用。
椅子多了,名稱也更隨緣了,有人說它是「八爪椅」,有人說它是比八爪椅還多出數十支爪的「超級八爪椅」,有人以「復健椅」看待,而且還是「天然加人工」特創的「復健椅」,還有「躺椅樹」、「天然按摩樹」、「籐椅」、「千手觀音榕」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看過這棵奇樹的人,無不嘆為觀止、嘖嘖稱奇,驚問「這是怎麼形成的?」「這是誰的傑作?」「真是巧奪天工吶」,只要三五成群的新客,樹下就不停的發出讚嘆聲。
這項工程,目前己進入第二期,第一期完工的「椅子」,幾乎每一條每一寸都被休閒的民眾摩到「黑金 (發光發亮)」光滑又光亮。第二期的工程,林清義繼續把氣根向外延伸,還待成長茁壯中。但要定型,可能還得再等十幾年才能有成。
林清義是民國卅四年生,今年己經七十八歲,卅年來,除了颱風天或大雨天之外,他沒有曠課過一天,住在附近的他每天清早及傍晚都會到樹下「施工」及澆水。有時他自己也跑到樹椅上去「睏一下中逗」。
他每天到場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在樹下繞一圈,看看那一條新長出來的氣根又可以幫他埋進土底及觀看那一條漸漸長大的氣根,可以開始扭轉雕塑定型成椅狀。有時候為了要使一條氣根能夠更平整,他還得像土木工程釘模板那樣施作,盡量不讓氣根過度的凹凸。
樹下休閒的民眾,老人居多,大家都認得他這位「雕樹椅大師」,有人叫他「林先生」,有人叫他「林大哥」,有人叫他「歐吉桑」,他通通接受,微笑以對,就是不愛人家叫他「阿伯」,因為,他生性樂觀開朗,與人為友為善,保持一顆年輕的心,「自己才不會老得太快」。
常有家長帶小朋友到樹下,他全部都觀迎,還親自當解說員,為小朋友上一堂戶外課,但他盡量不讓小朋友爬樹,防止意外。他也都勸休閒的「大人」不要穿鞋子踩在樹根上,以減低樹根表皮的「損傷」。
「林大哥」十幾歲就學做「女紅」,和太太倆專門做旗袍,依早期台灣社會職場的「不成文規定」,學了三年四個月才出師,廿二歲時才到高雄開店,現己退休不再拿針線踩 「裁縫車」。
他說,做旗袍,對他不難,三兩天就可以搞定一件,平平整整、服服貼貼的穿在客戶的身上,但「雕樹根比做旗袍還厚工」,十幾年都雕不出一張。好在至今,沒有人去破壞過一張。
他表示,凡事起頭難,「雕樹根」也一樣,得先設法將細如牙籤的小氣根導入地下。他的作法,是盡量不用無法腐爛的塑膠管導根,早期他用「竹管」把氣根導入管內,再將「竹管」插入地下。
但「竹管」也不易腐爛,後來他廢物利用,請做資源回收的鄰居,提供他「紙做的紙管」取代,等氣根鑽入地下,逐漸茁壯時,「紙管」也己腐爛,不會造成汙染。
有人建議他,中央公園內的榕樹數十棵,再另雕一棵,但他說「太厚工,而且太費時,沒有那麼多的體力了」。也曾有旗美地區的人,請他去幫庭院的榕樹「復製」一棵,但路途不方便,他也婉拒。
他說,「有中央公園這一棵作品就夠了,人生沒有留白就好」。他的太太生前曾唸他「工作不作,天天搞那棵樹,可以當飯吃嗎?」他還是有空就「溜到公園雕樹椅」。有時怕回家被太太啐啐唸,就帶著休閒民眾分享他的小點心回去「借花獻佛」。
現在太太不在了,不擔心再被啐啐唸,但也常回憶往情,沒老伴可「逗嘴鼓」了,只好帶著這段「人與樹的卅年」的故事入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