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台選出的各縣市議員中,除了可見藍綠兩黨占大多數的席次644席之外,約70%左右;台灣民眾黨也首度拿下14席,占1.54%,無黨籍有227席,占了近25%,將近四分之一。
台灣年輕世代,不再以政黨為投票參考,擺脫政黨意識形態的「中間型選民」大幅增加,而這股政治氛圍,使得素人從政風氣盛行,他們憑著各自獨立的理念,衝破政黨的綑綁,獲得認同。
自從二○一四年,台北市長柯文哲以政治素人身分拿下台北市長後,台灣政治開始有了不同的想像,選民除了藍綠政黨之外,還可以有其他選擇。而且越來越突破傳統的限制。
全世界選民漸漸走向去政黨化,台灣也是如此。台灣政黨傾向的死忠支持者愈來愈少。正好讓小黨、無黨籍議員,能藉由議題、價值出線。他們靠著理念、不同的價值觀在藍綠板塊中,異軍突起。
由於議員採取複數選區制,不需要兩強對決,提出的訴求能獲得年輕人、部分族群的認同,就可以當選。
過去議員選舉,光是到各家各戶塞傳單,就要動輒幾十萬元跑不到,但現在選舉門檻降低,素人運用網路宣傳,也拿得到同樣效果。
選舉別想每一票都拿,不然會搞不清楚目標選民在哪裡。每位當選的候選人,背後代表一個意義,就是政治人物可以不用在價值上打折扣,又能當選替人民做事。
面對地方上其他參選人多少出身政治世家,或是民代轉換跑道選議員。素人參選,得努力在既有政治網絡裡找到空間,提出獨到的見解,只要能說服選民,就有機會出線。
35歲政治素人、地方創生青年劉育育終結政壇老將當選苗栗縣苑裡鎮長(劉育育提供)2022年全國議員當選政黨比例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