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澳洲的四季相反,在台灣每年10月至隔年2月左右的寒冷冬天,反而是澳洲國鳥「鴯鶓」的繁殖季節。今年繁殖季裡,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鴯鶓們共產下了76顆蛋,經過保育員專業且細心的挑選,共選出其中13顆蛋用孵蛋器孵化,目前已經有3隻小鴯鶓破殼而出、健康成長中。
動物園表示,鴯鶓是世界上體型僅次於鴕鳥的第二大鳥類,公母無法從外表上直接區辨,只能透過遺傳鑑定來確認每隻個體的性別。在台灣每年10月到隔年2月的繁殖季期間,雌鳥每2至3天就會產下一顆蛋,產下蛋後雌鳥便會逕自離去,由雄鳥獨自承擔起孵蛋及育雛的責任,而雄鳥大多也都非常盡責,在寒冷的冬天為了幫蛋保暖,會主動降低進食次數,負責任地孵蛋保溫。
今年保育員也有觀察到動物園的公鴯鶓們認真孵蛋的模樣,但為了提升孵化的成功率,保育員依據蛋的外觀完整度及顏色等狀況,精心挑選出人工孵化成功率可能較高的13顆鴯鶓蛋,送到動物園的孵化室進行人工孵化。
動物園說明,鴯鶓的蛋是自然美麗的藍綠色,因為外殼相當厚且不透光,無法用照蛋的方式確認胚胎的發育狀況,孵化室保育員只能在孵蛋器旁靜靜地守候、觀察。孵化期間約48至52天,目前還在孵化中的5顆鴯鶓蛋,預計還要約2周時間才能得知最終「開獎」結果,希望牠們都是有成功受精且持續發育的蛋,也祝福鴯鶓寶寶們破蛋過程順利。
動物園提到,前陣子成功孵出的3隻鴯鶓寶寶,轉眼已經滿1個月大,身為早熟型的鳥類,鴯鶓寶寶也有「印痕行為」,會把第一眼看到的移動物體當作爸媽,在動物園孵化室孵出的這3隻鴯鶓寶寶,剛孵化出來時便是把保育員的雨鞋當作「親鳥」,總是跟著保育員的雨鞋趴趴走。目前這3隻棕色、米色相間的鴯鶓寶寶已經到澳洲動物區的後場欄舍生活,成長速度非常快速,不過為了鴯鶓的族群管理考量,未來這3隻個體會分別送至綠世界、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等地方,並與不同家族的新生鴯鶓寶寶進行交換,以確保動物園內鴯鶓族群血緣的持續更新。
本篇文章轉載自 桃園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