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虛擬世界的朋友,真實的社交恐慌?!兒少認為網路交友更容易近九成出現FoMO(社群恐慌)近1/4甚至出現負向情緒

Vendor Icon

威傳媒

2月. 22, 2022

【威傳媒記者蘇松濤報導】

  4G、5G不斷飆網的世代,人手一機似乎也滿足了網路原生代兒少的生活所需,找資料、作功課、休閒娛樂,甚至連人際交友圈也都在虛擬世界中,兒盟調查發現,有66%的兒少認為「在網路上交朋友比在現實生活中交朋友容易」,網路交友越來越容易,也使得兒少對網路社群使用的黏著度越來越高。兒福聯盟政策中心資深主任李宏文憂心說:「網路世界雖然擴展了孩子們的視野和交友圈,但長時間在虛擬世界中進行社交活動,各項網安危機也會伴隨而來,兒盟調查了解,每四位孩子就有超過一位曾遇過網友對他們提出如交往、見面甚至是傳私密照等特殊要求,兒少若無判別能力去拒絕配合,人身安全堪慮…」,除此之外,一項因網路社交而產生的新議題「社群恐慌」現象(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也影響兒少身心發展,兒盟在進行「台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現象(FoMO)調查」中發現,已有86.9%兒少曾有任一項FoMO狀況,遠高於美國成人比例(其24-27歲年齡層最受FoMO影響,比例為69%),社群恐慌造成的焦慮感會讓人持續想知道別人動態、行蹤,陷入與對方比較的心態,也會因為害怕錯過各類訊息的心境下,不斷想與社會或大眾聯繫,反覆查看社群並增加使用時間,如此不安致使23%的孩子表示已產生像孤單、自卑等負向情緒。

越滑越恐慌 孩子你FoMO嗎?
越滑越恐慌 孩子你FoMO嗎?

  至於兒少喜歡使用的社交平台,除了大家熟知的Messenger、FaceBook、IG…外,也出現了一些新興社交軟體,比方說本次調查發現一款年輕學子們相當熟悉火紅的「Zenly」,約每三位就有一位下載使用(33.4%)。這款讓正值重視友誼同儕階段的兒少趨之若鶩的社交app,也讓兒少隱私無所遁形、甚至陷入加與不加的友情兩難…。兒盟分析到有社群恐慌的孩子一旦接觸了「Zenly」,焦慮、失眠等負向情緒會比未使用者來得高,李宏文:「此外「Zenly」為刺激使用者邀請親朋好友一同加入平台,會用增加多少好友數即可解鎖軟體相關功能或符號等方式吸引使用者到處加友,也讓兒少更有機會接觸到來路不名的網友,調查就發現,使用「Zenly」app的兒少遇到網友提出特殊要求的經驗(36.8%)竟比其他未使用兒少多了近一倍(22%)。實在令人擔心身心尚未成熟的兒少一不小心就陷入網安危機而無法自拔。」

名謙一天平均使用網路7個小時,幾乎無時無刻都掛在網上
名謙一天平均使用網路7個小時,幾乎無時無刻都掛在網上

社交功能為兒少選用平台主因但網路使用時間長也讓兒少易遇網友特殊要求

  根據兒盟分析兒少使用平台,發現除了影音串流平台外,最常使用前幾位皆為社交平台,依序為Messenger(80.4%)、Instagram(77.5%)、Facebook(72.9%)以及LINE(72.2%),皆有超過七成的使用率,其次則為兒少社群流行的新興平台,如:抖音(55.1%)、Zenly(33.3%)等,各式各樣、推陳出新的社交軟體也讓兒少更熱衷網路社交互動,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有66.0%的兒少認為「在網路上交朋友比在現實生活中交朋友容易」,等於平均每三個兒少就有兩個習慣在網路上交朋友,網路交友越來越容易,也使得兒少對網路社群使用的黏著度提高。

  網路社交機會增加難免也讓兒少面臨較高的網安風險,調查兒少是否曾遇到網友的特殊要求,26.5%的兒少曾遇過網友提出特殊要求,較2020年(20.2%)增加6.3%,不到兩年時間就有明顯增加,令人擔憂:進一步去看各項特殊要求,最常見也是增加最快速的是要求情侶交往(14.1%),其次為要求視訊通話(13.1%)以及單獨約出來見面、提供個人資料(9.9%),各項特殊要求都較2020年調查多,表示網友對兒少的要求越來越多也更加沒有極限,兒少一旦配合,這些網友會得寸進尺要求更多,孩子人身安全堪憂。

若昀的朋友會比較誰的網路好友數比較多
若昀的朋友會比較誰的網路好友數比較多

近九成兒少出現社群恐慌(FoMO)五分之一因此感覺孤單

  現在生活網路與現實已密不可分,網路使用的便利讓我們資訊蒐集和朋友聯繫相對容易,但也可能因此造成「社群恐慌」(FoMO)的狀況,社群恐慌是指一種焦慮性的狀態,不斷的會想知道別人的動態、行蹤,甚至陷入與對方比較的心態,且在心裡持續保持與社會或大眾聯繫的狀態,因避免錯失任何資料或訊息而不斷反覆查看社群並增加社群使用時間。本次調查有近九成兒少(86.9%)曾出現一項社群恐慌狀況,跟美國2020年調查相比,24-27歲年齡層最受影響比例69%,台灣兒少的社群恐慌比例甚至已遠超過國外成人,嚴重程度不言而喻。在這些狀況中,台灣兒少最在意的是「聽懂朋友聊的網路梗,對我來說很重要」(52.4%)、「放假時,我會持續在網路上追蹤朋友在做什麼」(50.1%)、及「錯過與朋友見面的機會,我會感到困擾」(48.3%),都有近半或過半的比例。

李旻珊醫師建議,如果孩子有手機不離身,甚至會為了上網而說謊,出現焦慮、坐立不安、胸悶及情緒不穩定的狀況,就需要尋求專業協助,孩子有可能有FoMO現象。
李旻珊醫師建議,如果孩子有手機不離身,甚至會為了上網而說謊,出現焦慮、坐立不安、胸悶及情緒不穩定的狀況,就需要尋求專業協助,孩子有可能有FoMO現象。

  調查發現社群恐慌嚴重程度與兒少網路使用時間相關,即社群恐慌程度越高網路使用時間也越高,也更認為網路交友比較容易,遇到網友的要求也顯著較多。可以想見長期間黏著於網路社交又加重了社群恐慌(FoMO)狀況,如此此惡性循也影響兒少身心健康,調查發現(FoMO)兒少中,有近四分之一(23.0%)的兒少表示已經影響自身情緒,五分之一感到孤單(20.0%),一成左有感到焦慮(11.6%)或是悲傷(11.1%)。但問到他們的求助管道為何?結果發現竟有過半(50.6%)的兒少「選擇什麼都不做」,即使有意願解決也鮮少主動求助家長(9.6%)或者輔導老師,而大都選擇詢問同學或朋友(42.5%),甚至網友(10.5%),兒少在網路社交上出現問題,只求助同儕和網友,也令人擔心擔憂若發生意外時,誰能接住這些孩子,確保孩子們的安全?

在網路上看到朋友出遊沒跟到,名謙自陳會有點傷心
在網路上看到朋友出遊沒跟到,名謙自陳會有點傷心

FoMO延燒兒少新興平台Zenly孩子被迫拿隱私換友誼讓陌生網友一覽無遺孩子行蹤

  兒盟本次調查發現一新興平台「Zenly」,近年來讓兒少趨之若鶩,調查發現已有三分之一下載使用(33.3%)。這款應用於手機的社交軟體,因其應用程式是冰棒圖案,也被網友暱稱為「冰棒」,準確的定位功能可即時顯示使用者所在位置給互為好友關係的用戶,讓好友得知使用者移動路徑,甚至連對方手機電量與充電時間都能掌握,該程式還以能精準偵測好友作息時間,並依據顯示其為該好友住家或學校等圖示而聞名,兒少與同儕間也藉互加此軟體並設定好友來證明彼此情誼,只是這類讓人毫無隱私、卻讓孩子陷入加與不加、極度挑戰友情的程式,卻也讓其生活面臨其他隱憂…。

擔心FoMO嗎?快用社群恐慌量表作檢測
擔心FoMO嗎?快用社群恐慌量表作檢測

  兒盟分析到有社群恐慌的孩子一旦接觸了「Zenly」,焦慮、失眠等負向情緒會比未使用者來得高,且因其希望能受到他人歡迎的需求比其他孩子多,會想要花更多時間在平台上瀏覽、互動以感覺歸屬,除此之外「Zenly」為刺激使用者邀請親朋好友一同加入平台,會用增加多少好友數即可解鎖軟體相關功能或符號等方式吸引使用者到處加友,去年臉書社團「爆怨2公社」就有名網友表示自己看到有很多小朋友到處加一些來路不明的朋友,覺得很可怕。兒盟調查也發現,有FoMO的Zenly使用兒少遇到網友提出特殊要求的經驗(36.8%)竟比其他未使用兒少多了近一倍(22%)。李宏文資深主任表示:「兒少透過Zenly可跟更掌握同學朋友動態甚是方便,但此app不僅暴露孩子的住家、學校位置,甚至24小時的生活動態,長期下來會出現隱私無所遁形被眾人檢視的壓力,若使用凍結或模糊自己定位甚至是不安裝,又會有被排擠的焦慮,讓孩子兩面不是人。另外讓人擔心的是,若有不肖網友透過此平台,跟兒少互為好友,不僅了解兒少的作息及定位,甚至可以趁機直接與兒少面對面接觸,兒少的生活如同楚門秀般讓網路風險直接入侵日常生活中!」

降低網路風險非只求兒少自保平台業者、學校及家長皆需共同守護且責無旁貸

  你的孩子FoMO了嗎?李宏文主任表示,「我們整理了國際通用的社群恐慌(FoMO)的檢測表,提供家長和兒少下載使用,提供親子有自覺的理解自己網路使用和被影響情形」。除此之外,兒盟也針對平台業者、家長和學校體系提出以下呼籲:

  1. 網路社交平台業者應提供警語並告知求助管道
    社交平台如zenly的使用年齡限制僅限13歲以下兒少不得使用,但對於14-17歲的未成年使用者卻沒有提供相對應防護,如:加入「陌生網友」的相關提醒;此外,業者應提供並宣導兒少求助管道及檢舉機制,讓兒少在使用過程遭遇問題時能有求助管道。
  2. 學校應加強網路素養培育課程,並成為可信賴的第一線求助對象
    學校應增加兒少網路素養培育課程,減低兒少網路風險及社群恐慌對其影響;建議以情境式教育讓兒少了解上網可能會遭遇狀況,共同討論網路使用禮儀,並引導孩子如何在隱私和社交中正確取捨。最重要的是,讓兒少知道不論遭遇任何狀況,學校可以成為可信賴且能承接他們煩惱的一張網。
  3. 家長多留意孩子網路使用狀況並共同制定使用時間
    家長應多留意兒少是否有社群恐慌特質及被影響,並積極預防比方可與孩子一起練習正念,透過正念練習讓孩子平穩靜心,穩定面對網路帶來的情緒影響;家長也可與兒少共同擬定計畫,在網路使用時間與規範上做討論,建議使用可每日觀察個人使用狀況的軟體,並依可行計畫減少社交軟體使用,可搭配設定手機鬧鐘或番茄鐘工作法,逐步減少使用量。
  4. 家長及孩子皆需審視狀況並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兒少在使用網路時若不時感到焦慮、會不時查看手機或不斷更新、確認其他人動態,甚至因此失眠且影響生活,可先透過社群恐慌量表初步了解是否有求助需求,可與兒福聯盟踹貢少年專線服務聯繫(0800-001769),或至身心科門診接受醫師完整評估。
author avatar
威傳媒
威傳媒新聞網是由一群媒體人、公關人及科技人各個領域資深成員所組成。對基層民眾生活特別關注,以提供原創在地觀點報導和消費新聞、公關行銷企劃分享、商業引薦、科技新知為特色。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