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爆料網 廖美雅/台中報導】2024年開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迎來生命科學廳的華麗轉身,全新常設展《奇幻自然》位於生命科學廳地下1樓,展區面積253坪,從規劃評估歷經3年多溝通琢磨,才將它的前身《數與形》改頭換面。展區規劃5大主題,深入淺出呈現自然界的規則與奧祕。踏進展場首先映入眼簾是一件逾400歲的巨大臺灣雲杉標本,觀眾可在體驗區用嗅覺、觸覺感受它的氣味及紋理,還有身長近4公尺,可手動操作的機械魷魚,吸睛又酷炫。

〈圓不圓:蛋科學〉展出多件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等地的「蛋標本」,呈現蛋與孵化後成鳥等特色,另介紹含有胚胎的恐龍蛋,以及出現在人類生活周遭、但常被忽視的昆蟲蟲卵。

〈動一動:生物力學〉邀請標本藝術家黃雯杰,以特殊手法再現動物活靈活現的奔跑姿態,展現力與美。
〈追呀追:計算與行為〉天花板懸掛鯨豚骨骼模型,搭配光影營造海洋意象,還有互動裝置可聆聽鯨豚的聲音。「為什麼魚群在海中快速穿梭不會撞在一起?」這裡也引導觀眾解析動物令人驚嘆的計算能力。
〈說故事:探索自然、發現科學〉以影片及模型展示介紹2位科學家。李勇毅博士研究遠在中越邊境,必須橫跨地雷區才看得到的「暖地杓蘭」;詹美鈴博士研究「居家節肢動物」,介紹各種和人類很親密的生物,如偏好陰濕環境的「家衣蛾」。希望以科學家的研究故事,鼓勵孩子隨時踏出探索的第一步。

策展召集人、科博館展示組郭揚義博士分享,《奇幻自然》包含5單元:〈哇自然!嗨科學〉、〈圓不圓:蛋科學〉、〈動一動:生物力學〉、〈追呀追:計算與行為〉、〈說故事:探索自然,發現科學〉,細緻介紹自然界的多樣性、形態、功能、行為和科學探究,觀眾可盡情探索琳瑯滿目的科學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