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專訪】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連錦漳

Vendor Icon

CIO Taiwan

6月. 06, 2024

◤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連錦漳。

雙軸轉型浪潮來襲 臺灣產業升級重要關鍵

雙軸轉型是影響企業未來競爭力的重要關鍵,多年前產業發展署透過規劃執行數位轉型、工業減碳等相關計畫,為產業推動雙軸轉型扎根。

採訪/施鑫澤‧文/林裕洋·刊期/2024.06


著商業環境急劇變化,多年前全球吹起數位轉型的浪潮,透過資通訊科技改善營運體質,進而累積未來長遠發展的基礎。而因應地球溫室效應而生的 ESG 浪潮,迫使各國政府公布 2050 淨零碳排政策,要求企業必須積極推動各項減碳,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面對數位轉型、ESG 議題,2021 年歐盟的數位歐洲計畫即提出雙軸轉型的概念,透過多種數位科技之間的搭配,協助企業在推動數位轉型之外,同時達成永續綠色的目標。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連錦漳指出,雙軸轉型是影響企業未來競爭力的兩大關鍵,多年前產業發展署透過規劃執行數位轉型、工業減碳等相關計畫,為產業推動雙軸轉型扎根。過去數年,我們在協助廠商進行諮詢、診斷與輔導過程,以及產業實務調查後發現,臺灣產業推動雙軸轉型主要瓶頸分成四大部分,首先是經營階層轉型意識不足,面對外在環境變化時,沒有去思考如何進行營運模式的調整,或是覺得那是很多年後的事,現在還不用改變。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其次,在看不到轉型可能效益下,但需要先投入大筆資金,廠商往往會猶豫不前或放棄。第三點,產業缺乏轉型人才,以至於不知道從何著手進行轉型,也不知道誰可幫忙進行轉型,因此產生推動上的困難。最後,廠商缺乏轉型所需資訊與數據,企業內部系統可能過舊,或是軟硬體設備不足,必須重整企業內部的資訊架構。

前述可知,產業要推動雙軸轉型的難度很高,只是在數位轉型、ESG 浪潮下,企業仍然必須加速推動。而政府扮演角色,在於策動與協助產業界進行轉型,後續還需要產業界自主推動,以因應潮流帶來的挑戰。

多元管道著手 助產業啟動雙軸轉型

◤ 連錦漳指出,雙軸轉型是影響企業未來競爭力的兩大關鍵,多年前產業發展署即透過規劃執行數位轉型、工業減碳等相關計畫,為產業推動雙軸轉型扎根。我們更特別規劃「以大帶小」推動模式,藉由產業鏈中心廠的量能及經驗輔助供應鏈廠商,提升整體供應鏈減碳效益。
◤ 連錦漳指出,雙軸轉型是影響企業未來競爭力的兩大關鍵,多年前產業發展署即透過規劃執行數位轉型、工業減碳等相關計畫,為產業推動雙軸轉型扎根。我們更特別規劃「以大帶小」推動模式,藉由產業鏈中心廠的量能及經驗輔助供應鏈廠商,提升整體供應鏈減碳效益。

淨零轉型與數位轉型之間的關係如同魚跟水,導入數位化工具很重要,讓資訊達到可視化程度。唯有如此,才能掌握製程設備資料、進一步分析資料。依照企業需求導入不同解決方案,對主要碳排來源進行改善,以提升整體減碳效率,並透過供應鏈的串連,制定完整減碳計畫。

前面提到,企業面臨雙軸轉型的最大瓶頸之一是企業意識不足,因此首要工作是 CEO 需有強力的推動意識,否則即使成立永續相關部門也不會成功。為此,2023 年產業發展署特別規劃「淨零 CEO 講習班」,讓高階管理階層意識到國際減碳趨勢、必要性及商機,課程中也安排具有實質減碳成效的標竿企業來分享經驗。

此外,產業發展署亦透過工總、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各產業公協會、地方工策會等多元管道,鼓勵廠商參與政府的智慧化、低碳化課程,包括一日講習班、三日碳盤查種子班及二日進階班,以及申請輔導、補助資源。期盼藉此培養人才,以幫助各領域廠商推動轉型。當轉型方案愈多、所需成本降低後,會有更多廠商願意嘗試轉型,形成正向循環。

[ 推薦文章:數位轉型 X 永續轉型 = 雙軸轉型 ]

連錦漳說,在數位轉型方面,我們針對已經導入數位工具的業者,透過諮詢、訪視、診斷及輔導等方式,協助業者不斷提升數位化程度,再進一步鼓勵使用數位工具來協助新產品開發、新市場開拓或建立新商業模式。根據研究調查結果顯示,臺灣中小製造業投入數位化比率已經達到九成,其中投入數位優化及數位轉型企業已達 36%。我們將持續協助企業提升數位化程度,以實踐產業數位轉型的目標。

在淨零轉型部分,產業發展署亦結合產業公協會,透過培訓課程提升企業碳管理能力,並進行企業碳盤查及診斷輔導,以及補助更換節能設備。考量到國內產業多為中小企業,單一廠商要能落實減碳較不容易,所以從供應鏈整體角度,透過「疫後特別預算」規劃「以大帶小」的推動模式,藉由產業鏈中心廠的量能及經驗,輔助供應鏈廠商提升整體供應鏈減碳效益。

CBAM 進入過渡階段 臺灣產業應儘早因應

為因應 2050 淨零碳排的趨勢,2023 年 10 月 1 日歐盟開始試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在目前試行階段尚且不需要查證,預定從 2026 年 1 月 1 日起將需要查驗證。根據 CBAM 碳邊境調整機制規章第 18 條規定,首先具備歐盟排放交易制度(EU- ETS)查證機構資格,直接視為 CBAM 查證機構。後續將另訂查證機構施行細則。其次,任何查證機構只要符合後續訂定之規範,可直接向歐盟會員國國家認證機構 NAB 申請成為 CBAM 查證機構。最後,歐盟執委會被授權訂定「歐盟與非歐盟間認證機構相互承認」相關規定。

CBAM 為歐盟排放交易制度之配套措施,目的在避免僅歐盟境內承擔碳成本失去競爭力,為此,歐盟執委會將針對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和 CBAM 機制建立查驗證相關的一致性原則,並針對查驗機構資格設定相關之篩選條件。

[ 推薦文章:一場漫長馬拉松賽的開端 ─ 淨零趨勢下與 CBAM 跳探戈 ]

「臺灣產業以出口為主,若不儘早因應 CBAM 帶來的衝擊,屆時恐怕失去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歐盟於 CBAM 進入過渡期開始,已提供公開之問答集供各國參考,依最新版(2024.02.28)問答集,查驗證相關規範規劃於 2024 年底前訂定。」連錦漳解釋:「另外經濟部近期也有收到駐歐盟的外館資料,歐盟已經 CBAM 查驗證相關規範訂定列為優先執行事項,預期相關規範在 2024 年會有更清楚的說明。」

目前,經濟部標檢局已調查大部分在臺外商查證機構,正向歐盟總公司或分支機構申請合作中,以滿足未來 CBAM 正式實施時國內廠商需求。

此外,為進一步協助企業因應挑戰,產業發展署亦投入大量資源以輔導、補助及人培課程等,建構企業減碳基本能力,並積極辦理說明會協助掌握歐盟 CBAM 規範,讓企業學會自主計算產品的碳含量。2024 年起更規劃能力鑑定制度,在推動產業人才能力的鑑定(iPAS)新增一項「淨零碳規劃管理師」鑑定,提供企業選用優秀永續人才之客觀參考依據。

推動以大帶小模式 助產業落實減碳

2023 年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開始運用疫後特別預算,擴大提供輔導、補助及人培等資源,來協助產業朝向低碳化、智慧化升級轉型。臺灣產業多為中小企業,考量單一廠商要能自主落實減碳較不容易,於是從供應鏈整體規劃的角度推動「以大帶小」模式,藉由產業鏈中心廠的量能及經驗輔助供應鏈廠商,提升整體供應鏈減碳效益。

目前,以大帶小推動模式已累積非常多的成功案例。以低碳化為例,長春人造樹脂結合 12 家業者的力量朝向低碳轉型,長春人造樹脂導入蒸汽汽電共生系統、製程熱整合優化及智慧化操作系統,帶動中下游供應鏈業者進行低碳化配方之應用,達到苯酚系列產品的垂直合作與分工。完成後長春人造樹脂每年可減少 16.4 萬公噸 CO2e 碳排放量,並促進中游的寶理、大連等石化業者減碳 3 萬噸 CO2e,下游的力信化工、大格化學等業者共減碳 1 萬噸 CO2e。

[ 推薦文章:【專訪】臺中市政府經發局局長張峯源 ]

以智慧化為例,牧德科技結合 4 家業者的力量共同邁向智慧化轉型,整合研發、生產、到設備出貨客戶服務過程中,透過「設計變更資訊共享」、「供應商進度與異常管控」和「運營作業進度管控」平台與報表,實現製程可視化,可改善處理效率與時間、降低處理生產成本,並提供決策與預防改善。預計於 2025 計畫完成年度可提升製程設備聯網率 55%,提升製程資料可視率 54.5%,提升設備稼動率 21.5%,提升產品品質 16.7%,提升產能利用率 28.4% 降低生產成本 648 萬元,縮短產品交期 5 天之成果。

連錦漳指出,在推動企業低碳化、智慧化轉型努力的同時,政府同時也兼顧政府與企業合作的精神,以政府補助款和企業自籌款共同投入的方式,帶動產業的發展與前進。在以大帶小模式的推動下至今已補助 145 案,共 1,129 家企業受益,也帶動 17.33 億元的國產設備採購需求。整體而言,2023 年已帶動廠商減碳預計約 155 萬公噸 CO2e,節省 1 億 1,670 萬度電。預計 2024 年會持續投入 15.65 億元進行推動,助臺灣產業進行轉型升級,提升整體產業的競爭力。

助產業引進 AI 技術 兩大策略齊進

近年全球經貿情勢及地緣政治變化所引發的供應鏈變革,已讓企業加速感受到數位及淨零雙軸轉型的迫切性。產業發展署正著手思考運用新科技加速協助產業轉型,而 AI 不光可分析大量碳排放資料,也能預測未來碳排放趨勢,是助企業制定更準確減排目標和策略的最佳工具。

產業發展署未來規劃將以 AI 為發展重點,並設定兩大推動策略,首先在「賦能-產業指引與專用模型應用」部分,規劃 2024 年啟動撰擬「製造產業 AI 導入指引」、2025 年協助產業導入,讓產業從評估到導入的階段皆有依循流程和步驟。同時,產業發展署亦將攜手各產業公協會、產學研機構及廠商,研發 AI 模型及生成式 AI 應用,從蒐集數據、建立共享數據庫,再到發展產業專屬 AI 模型並推廣使用,實現製造業逐步 AI 化。其次,則是「培育-製造業 AI 即戰人才」,針對製造業所需要的 AI 技術、GAI 各類的實務應用建立課程框架,邀集產業公協會及培訓機構合作開設人才培育課程,讓製造業者能夠透過基礎班培訓 AI 人才,或透過實務班讓學員帶題參訓,以培育 AI 即戰人才。

連錦漳說,目前已有不少產業有導入 AI 案例,以工具機大廠-百德機械為例,為切入航太高精密零組件產業,已透過申請輔導計畫推動 AI 專案。該計畫是在工具機裝設振動及溫度等感測器,應用 AI 技術來提升定位精度達 60%。除此之外,該公司亦在品檢流程中導入 AI 技術,透過監測組裝狀態,順利將品檢時間從 1 小時縮短至 10 分鐘,且因為製造流程改善,亦達成每年可減碳達 8.8 噸。

考量到加速產業運用 AI 推動雙軸轉型,在前面的多項輔導資源外,政府也需要提供更多誘因。目前,產發署正在進行產創條例第 10 條之 1 投資抵減年限展延的修法,除原本智慧機械、5G 通訊系統及資安等範疇外,也規劃將 AI、淨零排放等都能納入適用範圍。希望透過租稅優惠,鼓勵產業導入人工智慧應用,優化公司營運效能,以因應外部變化、提升產業競爭力。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

The post 【專訪】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連錦漳 first appeared on CIO Taiwan.

內容來源

author avatar
CIO Taiwan
IDG集團的媒體品牌CIO於1987年創刊,為國際性最權威的IT管理專業雜誌。擁有全球最頂尖的IT管理專家作者群,因此能寫出最權威的分析評論、最先進的IT管理觀念。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