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稱「史前館」)執行文化部風潮計畫,以「島是船・海是路:2024太平洋藝術節世界南島展演交流計畫」為題,在夏威夷時間6月5日及6日太平洋藝術節開幕典禮前,與東西文化中心(East-West Center)及夏威夷大學音樂學系共同辦理藝文展演及交流工作坊,透過「韌性」、「創造力」、「療癒」等活動主題,吸引許多觀眾及團隊駐足欣賞,館方同時邀請別具社會影響力的博物館、學術界、藝文相關人士進行對談,分享自身藝術創作與文化實踐等經驗,促進史前館在世界南島文化的研究與展示能量,深化世界南島藝文領域的連結。
活動內容包含策劃阿米斯音樂節的米大創意團隊帶來阿美族都蘭部落複音古謠以及由吉他改編伴奏的吟唱、排灣族拍刺紋身師Cudjuy Patrijes(宋海華)、達悟族造船師Syaman misrako(張世凱)、排灣族琉璃珠工藝師Kedrekedr Maljaljaves (林秀慧)與Ankil Taljimaraw (江雅蕾),以及史前館同仁帶來樹皮布教具箱進行交流工作坊,館方特別邀請夏威夷大學音樂學系Ricardo D. Trimillos教授、比夏博物館文化顧問Marques Marzan、密克羅尼西亞航海協會主席Sesarior Sewralur、庫克群島傳統航海員Antony Vavia、玻里尼西亞拍刺大師Sulu'ape Keone Nunes、太平洋島國博物館協會(ICOM-PIMA)Tarisi Vunidilo秘書長等人,依照各自專業領域,與館方以樂舞、紋身、工藝、航海等文化形式,一同針對南島族群的權力(power)、權利(right)與主權(sovereignty)等議題交換意見,探究南島族群如何透過文化展現韌性(resilience)和與時俱進的創造力(agency of creativity/making)渡過疫情的考驗,進一步理解彼此的文化如何成為面對艱困環境時,療癒(healing)自我及其社群的方法。
針對史前館這次述議題設定的工作坊活動,米大創意的努儂・布海表示,音樂節是一種爭取權益、試圖和主流群眾對話的社會運動方式,音樂展演只是其中一個部分,但若能藉此突破同溫層,讓更多的聲音被理解、被對話,這會是讓整體社會共好的開始。夏威夷大學民族音樂學教授Ricardo D. Trimillos教授認為希望透過音樂交流,讓台灣與太平洋彼此取得更多認識,而且可以讓音樂成為為自己族群發聲、與主流社會溝通的管道。對於海洋是連結彼此道路、島嶼就像同舟共濟才能航行的船隻,Syaman misrako(張世凱)和Sesario Sewralur不約而同表示造船並非只是為了航行,船隻不但是連接不同島嶼親友的交通載具,更是經過儀式洗禮且接觸海水之後,成為與自己和家族歲時祭儀相關的重要夥伴。師承Sulu'ape Keone Nunes的Cudjuy Patrijes認為,拍刺紋身對於傳統社會是一種身份與能力的象徵,雖然紋身在當代社會不免仍有污名化的現象,但在追求文化主體性肯認的過程,拍刺的符號不僅可以重新建立自我文化價值的自信,更可以讓台灣和世界南島進行與拍刺相關的經驗交流,從日常生活的觀點到爭取權益的經驗,紋身可以成為臺灣進行南島外交的重要策略。而Kedrekedr Maljaljaves (林秀慧)與Ankil Taljimaraw則以「傳統工藝當代性」來與Marques Marzan和Tarisi Vunidilo互動,皆認為「傳統」並非一成不變的窠臼,反而可以在保有其文化核心價值的同時,因應不同環境和時空的挑戰,與時俱進地成為南島文化依然堅強生存下去的證明。
史前館「島是海・海是路:2024太平洋藝術節世界南島展演交流計畫」在文化部風潮計畫的支持下,自6月5日、6日、10日,分別在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夏威夷大學音樂學系,以及夏威夷比夏博物館等單位合作辦理系列活動,包含4場藝文表演以及3場次臺灣原住民工藝交流工作坊。史前館南科館管理中心主任田詩涵表示,史前館作為首座參與太平洋藝術節之文化部所屬博物館,會持續以南島文化為途徑,將臺灣與太平洋、島嶼東南亞的世界南島予以串連,建立與深化臺灣與世界南島各國的文化合作夥伴關係。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官方網站http://www.nmp.gov.tw、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NMPrehistory。
(資料來源: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