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施宇寬/高雄報導 很高興第一次聽到鄭詠翰醫師,很熱誠的分析三叉神經痛,透過鄭醫師的介紹,民眾會更了解這個疾病以及如何去治療。 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是一種在顏面特定區域突然發作,伴隨一陣一陣強烈的疼痛,有些人形容像電擊般的刺痛或是火在燒灼的感覺,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由於症狀位置容易被誤會為牙痛,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有媒體報導誤拔牙齒卻還在痛。 ▲九旬翁三叉神經痛,遭誤診為蛀牙(圖片來源/華視新聞)
▲血管硬化壓迫神經,好似牙痛,險誤診為蛀牙,險拔牙(圖片來源/台視新聞) 臨床上的顏面部疼痛,若劇痛持續多年會擾亂病人的説話、吞嚥進食、梳洗刷牙、工作和社交生活等。
▲三叉神經痛示意圖。資料來源洪啟庭醫師、陳福安院長。(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根據統計,每十萬人中會有4.5 位病人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好發在60~70歲的民眾,統計上高峰年齡為50歲,且女性比男性多(約1.74:1),疼痛部位為單側邊臉部的下牙齦及下頷、上牙齦及上頷,亦會發生在眼睛以上的額頭部位。 三叉神經在臉部分成眼支、上顎支及下顎支,分別支配臉部上、中、下的部位(分別為第一、二、三支)。疼痛大部分都是第二分枝或第三分枝,或合併第二及第三分枝,較少發生在第一分枝。多數為單側,右側居多。 典型的三叉神經痛通常是一種出現在臉上的陣發性疼痛,很突然、無預兆出現在單側、短暫的抽痛伴隨區域性的刺痛感。這種感覺是尖銳的、燒灼的、針尖次的、撕裂樣的感覺都有可能。 有些人會在這些區域特別敏感,一接觸這區域就會誘發疼痛,比如碰到臉上區域內的皮膚、吃飯、打哈欠、碰到冷熱水、刷牙、洗臉、剃鬍鬚、說話等日常動作,都有可能成會觸發點(Trigger Zone)。 疼痛的持續時間不一定,每次幾秒到數分鐘都有可能。 疼痛期從數周到一、兩個月,間隔一段時間後,再另外一次地發作。
▲典型的三叉神經痛通常是一種出現在臉上的陣發性疼痛,很突然、無預兆出現在單側、短暫的抽痛伴隨區域性的刺痛感。(圖片來源/健康2.0) 典型的三叉神經痛 (Classical trigeminal neuralgia)主要是三叉神經在腦幹根部被血管(動脈或靜脈)所壓迫,造成神經髓鞘損傷,引發短路現象,所致的陣發性臉部疼痛。 鄭醫師特別強調三叉神經痛可能會增加憂鬱症、焦慮症和睡眠障礙的風險。以及在三叉神經痛的病人族群裡,失智症的風險也可能會增加,所以要尋求專業的醫師做積極的治療。
三叉神經痛 | 牙痛 | |
病因 | 顱部血管壓迫三叉神經,造成神經髓鞘損傷引發短路。 | 牙周發炎、牙周病、蛀牙、牙神經發炎等等。 |
症狀 | 在額頭、臉部或是下巴部位,有突然出現、短暫的抽痛伴隨區域性的刺痛感,如針刺、刀割或是電擊般疼痛。 | 吃到比較冰冷、酸性、太過刺激或是過硬的食物,會有持續性的痠痛與悶痛。 |
治療 | 藥物、放射手術與開顱手術。 | 藥物、牙周治療、拔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