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

眼皮下垂複視畏光 恐是腦神經受壓迫的徵兆

Vendor Icon

互傳媒

7月. 08, 2024

▲郭明錡醫師表示,曾姓婆婆經檢查發現長達8mm右側顱內後交通動脈瘤,造成動右眼神經壓迫。(彰基醫院提供)

【記者 林明佑/彰化 報導】80歲曾姓婆婆頭暈目眩雙眼複視、畏光,經眼科診所治療後不僅未改善,甚至呈現「睁隻眼、閉隻眼」狀態,經轉診至彰基醫學中心神經外科門診,發現長達8mm右側顱內後交通動脈瘤,造成動眼神經壓迫,經開顱動脈瘤夾除手術後,右眼皮可以張開,右眼轉動也漸漸恢復正常,畏光與複視重影症狀也獲改善。

彰基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郭明錡提到,顱內動脈瘤雖然名稱帶有「瘤」字,但並非惡性,不會擴散或轉移,也無法透過抽血篩檢得知其存在。動脈瘤是腦血管側邊或末端的不正常膨大,主要形成原因是血流的衝擊使得血管薄弱處向外膨出。

▲曾姓婆婆的動脈瘤有壓迫到視神經或動眼神經,在破裂出血造成昏迷前及時發現,可以早期處理。(彰基醫院提供)▲曾姓婆婆的動脈瘤有壓迫到視神經或動眼神經,在破裂出血造成昏迷前及時發現,可以早期處理。(彰基醫院提供)

顱內動脈瘤通常是潛伏性的,大部分患者終其一生無症狀。少數情況下,如壓迫到重要神經結構(如視神經或動眼神經),可能會出現相應的症狀。如果動脈瘤破裂出血,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如劇烈頭痛、昏迷、急性腦壓增高,病死率高達50%。即使透過完善的醫療處理,僅有不到1/3的病患能無後遺症地康復出院,而存活的病人則可能有神經功能缺損。

▲郭明錡醫師表示,隨著科技的發達,現在有用經皮穿刺置放導管到顱內,置放線圈和支架來治癒動脈瘤。(彰基醫院提供)▲郭明錡醫師表示,隨著科技的發達,現在有用經皮穿刺置放導管到顱內,置放線圈和支架來治癒動脈瘤。(彰基醫院提供)

顱內動脈瘤的形成與個人的生活習慣和遺傳有關,例如抽菸、高血壓、高血脂、壓力和大量飲酒等都是致病的危險因素。大多數患者沒有家族病史,發病年齡集中在40至60歲之間。建議除非直系親屬有相關病史,否則一般人不需要主動做篩檢。

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方法包括開刀夾除和栓塞治療。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可以使用經皮導管置入支架或線圈來處理動脈瘤,這種方法傷口小且恢復較快,不需要開顱手術。治療後需要長期的追蹤和管理,並且控制相關危險因素,如高血壓和戒菸。

 

author avatar
互傳媒
《互傳媒》提供最新、最多元、最專業時事議題,涵蓋財經、科技、醫藥、生活、運動、教育、政治、影劇、社會、地方即時新聞。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
  • 複製
  • 贊助
  • 稍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