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台灣認同」的教科書讓台灣人民排斥外來移民嗎?

Vendor Icon

菜市場政治學

「台灣認同」的教科書讓台灣人民排斥外來移民嗎?

8月. 08, 2024

◎宋昱嫺/ 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近期在政治學的頂級期刊Journal of Politics中,刊載出了一篇可能讓會多數的台灣學者讀了都會感到十分訝異的文章。美國范登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博士後研究員Boyoon Lee以台灣的教科書改革為例,發現大量閱讀《認識台灣》教科書的民眾,較容易對移民抱有負面態度。這個發現與過去既有文獻認為教育能讓民眾對移民持有較正面態度的看法有所落差。因為實在太過訝異了,筆者希望透過撰寫這篇介紹,除了介紹Boyoon Lee如何研究台灣,也想提醒讀者在解讀原文結論時需格外謹慎。接下來,我將先介紹Boyoon Lee的研究。

 

 

Boyoon Lee的研究

在許多以歐美國家為主體的研究中,常認為教育能夠改善人們對外來移民的態度,例如,教育程度越高者,比較不會對移民抱持負面看法。一個很常見的說法是,因為在教育化的過程中,學校提倡了跟友善移民相關的重要概念,例如:寬容(toloerance)與持開放心態(open-minded)。這些特質在歐美許多重視博雅價值的高中和大學教育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這樣的邏輯是否適用於其他社會呢?

 

在最新的2023年Journal of Politics期刊中,美國范登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博士後研究員Boyoon Lee提出了相當獨特的觀點。她主張教育如何影響人們對待移民的態度,取決於教育內容如何探討國家認同。當教育內容強調較狹隘的國家歸屬感時,可能會導致人們對移民抱持負面看法。例如,當教育課程特別強調:出生地、國家祖先、族裔等特徵時,可能會引起民族主義情緒,進而導致人們對於不具備這些共同特質的移民產生負面態度。

 

Lee, Boyoon. 2023. “Educational Content, Exclusive National Identity, and Anti-Immigrant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85 (4).

 

為了測試這個論點,作者Boyoon Lee找到了一個特殊的案例:1997年台灣實施的教科書改革。

在當時的背景下,台灣政府為了推動更鮮明的台灣國家認同,推出了一套名為《認識台灣》的國中教科書系列。這些新教科書的目的是塑造台灣獨特性,並區別台灣認同與更廣泛的中國認同。這次教科書改革的案例,為作者提供了一個類實驗(quasi-experiment)設計的比較基準,可以來測試一個強調台灣認同的教科書,如何影響人們對移民態度。

下表一中,Boyoon Lee根據文獻整理出,台灣的教科書改革前後,在領土範圍、族群起源、國家歷史的描述上,都有明顯的變化:增加了強調台灣特殊性的語詞,以及去中國化。

 

 

原文表一

 

 

 

圖一也指出,新版教科書中大幅地增加提到「台灣」的比例。

 

原文圖一

 

 

Boyoon Lee認為,強調台灣認同的教科書改革,很有可能使得台灣人對於誰是「國家成員」有一個特定的想像,進而造成對移民抱持負面態度。

台灣的特殊性,除了1997年的教科書改革外,另一個特點是,台灣國中畢業後的教育途徑,主要分為兩種:進入一般高中,或者技職體系。Boyoon Lee認為,這兩種不同的教育途徑,會讓得新版教科書的影響程度有所差異。進入一般高中的學生,為了符合升學需求,會有比較大的誘因去努力學習新版教科書,因此閱讀新版教科書的強度較強。

 

在這樣的背景下,Boyoon Lee採行了一個「雙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的研究設計。作者主張:曾經大量閱讀新版教科書的民眾,比起閱讀舊版教科書的民眾,會有比較狹隘的台灣國家認同感,以及較高的反移民情緒。

 

首先,Boyoon Lee的分析是運用台灣社會變遷的2005到2015年當中的五波調查資料。她選擇了出生年份介於1975至1989之間的受訪者作為研究對象。這相當於國中畢業年份介於1988年至2001年的民眾,這段期間涵蓋了台灣教科書引進(1997年)前後的時期。

 

關於台灣民眾對於移民的態度,Boyoon Lee是拿台灣社會變遷資料庫其中一道問題:「您認為每年移入台灣的移民人數應該增加或減少?」作者把答案轉換成1~5的分數,越高表示越支持移民。作者另外創建一個命名為 New的二元變數:1 = 經歷新版教科書、0= 使用舊版教科書。作者再用一個二元變項Academic去區別進入一般高中(1)與進入技職體系(0)的受訪者。

 

值得一提的是,Boyoon Lee關注的焦點是:進入一般升學高中、並且經歷過新版科書,這兩個條件加在一起,對移民態度造成影響。也就是說, treatment=Academic × New 。對照組則是使用舊版教科書或者進入技職體系的學生。一個縮減版的模型可以如以下呈現:
Proimmigrant attitduesitg0+ β Academicg + β2 Newt3 (Academicg ×Newt )+ϵitg 

 

β3所捕捉到的即是新版教科書對移民態度的影響。實證結果如同Boyoon Lee的假設預期,她發現曾經大量閱讀新版《認識台灣》教科書對移民態度有顯著的負面影響。根據作者的定義,大量閱讀新版教科書指的是1997年教科書改革後的高中生。如表格二所顯示,經歷過《認識台灣》教科書的高中生,相較於使用舊版教科書的技職體系學生(New= 0; Academic=0),支持移民的態度大約下降0.228。

 

該論點也可以以跨時的趨勢呈現(如圖二)。如果說作者的論點成立,《認識台灣》教科書會導致對移民的好感度下降,而高中生又因為閱讀教科書的強度比較強,受到教科書的影響會比較明顯,那麼我們應該可以預期,經歷過教科書改革的高中生,在1997年後,對移民的態度可能會比同時期的高職生會出現明顯的下降。而這也是作者原文中圖二所呈現的。

 

原文表二

 

 

在圖二中,可以觀察到在1997年教科書改革之前,高職生組別的樣本裡,對移民的支持度一直偏低(見圖二中的灰線)。這邊要注意的是,在1997年之前,高中生和高職生兩個組別對移民的態度差異一直保持在類似的常數值。然而在1997年之後,兩個組別之間的差異突然開始縮減,而這種縮減主要來自於高中生組別在1997年之後,對移民的好感度下降(見圖二中的黑線)。1997年後所觀察到的這兩個群體之間對移民態度的差異縮減,也正是作者所指的《認識台灣》教科書對移民態度的影響。該影響值的估計,可以如下公式一所呈現:

 

原文圖二A

 

DiD =(移民態度{新版教科書高中}-移民態度{舊版教科書高中}) -(移民態度{新版教科書技職體系}-移民態度{舊版教科書技職體系})

 

 

關於為何有這樣的效果,Boyoon Lee也做了機制(mechanism)的檢視。她認為這是因為《認識台灣》教科書讓人民有更狹義的國家認同感[1],為了佐證這個機制,她也另外跑了不同的模型,她所有的模型都顯示出,新版教課書跟較為狹義的台灣認同有正相關。過去的研究中也曾發現,以台灣為主體的教科書內容對新世代在兩岸關係政治態度上有所影響。隨著年輕一代逐漸成為台灣主要的選民,台灣在統獨議題上的傾向,也逐漸朝向維持現狀以及親向獨立方向發展(詳見黃紀2019)。

總而言之,Boyoon Lee的研究發現,跟過往的文獻有很大的不同。傳統觀點認為教育程度與對移民的態度呈現正向相關,但Boyoon Lee卻發現在特定情境下,教育程度可能導致對移民持負面態度。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研究結果相對意外,她在內文中另外作了很多的validation check以及robustness check,有興趣的朋友或許可以找這篇文章閱讀。

 

 

幾個反思與討論

在得出「教育程度」導致「反移民情緒」之前,筆者與菜市場編輯群認為,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上思考為何會有這樣的研究發現。

首先,是關於移民態度的測量。筆者實際下載了台灣社會變遷資料庫裡,原文作者Boyoon Lee所使用的五波問卷資料:2005, 2008, 2010, 2013, 2015。然而,我只有在2005年與2013年的問卷中找到Boyoon Lee所使用來測量對移民態度的題組[2]。在2005年與2013年的問卷中,實際問卷問題如下:

 

2005年台灣社會變遷調查,對移民態度測量:

 

2013年台灣社會變遷調查中的對移民態度測量問題:

 

如果僅就這兩個問卷問題單獨來看,或許可以視其為一個中性測量移民態度的問題。然而,進一步檢視整份問卷的前後文,筆者認為,兩波問卷設計具有潛在的引導性問題,可能會間接地使得受訪者在回答對移民態度問題時已有偏差。

 

例如,在2005年的問卷中,對移民態度的問題在第40題。在第33~39題,問卷題組先問了受訪者其他關於「國外」的工作或社交圈經驗,問題如下:

 

  1. 您有沒有在國外住過,包括大陸、港澳地區?【住過指在同一個定點住三個月以上】
  2. 您有沒有出過國,包括大陸、港澳地區?
  3. 您有沒有因為工作因素到過下面這些地方?
  4. 您的親戚朋友和其他認識的人當中,大概有多少人現在住在國外?包括大陸、港澳地區?
  5. 您有認識的人目前正在大陸(包括港澳地區)經商做生意或工作嗎?是哪些人?
  6. 最近一年內,您常不常和在國外的人聯絡?(不包括大陸、港澳地區)
  7. 您常不常和外勞、大陸/東南亞配偶接觸或聯絡?

 

可以觀察到,在該問卷裡,詢問對移民態度(第40題)之前,第33到39題的問題設計,是先多次重述「國外、大陸、港澳地區」,很有可能讓受訪者對於對於移民的想像,較為狹隘的聚焦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

 

另外,在2013年的問卷中,在第43題詢問對移民態度之前,問卷的設計則是先放一個大題組:

 

  1. 社會上許多人對移民來台灣的外國人有不同的看法。請問您同不同意下面的說法?

(a) 移民會使治安變差

(b )移民對台灣的經濟有幫助

(c) 移民會搶走在台灣出生的人的工作

(d) 移民會帶來新的想法和文化,讓我國社會更好

(e) 一般來說,我國的文化都被移民破壞了

(f) 合法移民就算沒有我國的國籍,也應該享有和我國國民一樣的權利

(g) 我國應該採取比較強硬的措施來排除非法移民

(h) 合法移民應該和我國人民一樣,也可以平等接受我國的國民教

(i) 有人說,大陸配偶在台灣不論多久,都無法真正認同台灣

(j) 有人說,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灣不論多久,都無法真正認同台灣

 

這樣的問卷設計,可能帶有預示效果(priming effect),題組本身已先丟出帶有負面意涵的引導式問題:「移民會使治安變差」、「移民會搶走在台灣出生的人的工作」、「我國的文化都被移民破壞了」、「大陸配偶無法真正認同台灣」、「東南亞外籍配偶無法真正認同台灣」…等等。雖然該問卷是企圖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上述說法,但問題的問法本身已先大量的強化受訪者關於移民的歧視性想像。故而,在後面馬上接著測量對移民的態度時,「您認為每年移入台灣的移民應該增加或減少」,受訪者在這樣的問卷順序下,很可能做出帶有負面情緒的回答。

 

簡之,從這兩份問卷在測量對移民態度的前文的脈絡來看。筆者認為問卷的設計可能間接引導受訪者對於移民有負面的想像,使得後續移民態度的測量有潛在偏差。

 

第二,在評估台灣人民對於移民的意向時,我們需要將問卷蒐集時的時空背景納入來看。台灣在2008年至2015年間,台灣的移民組成一直以來皆以自中國大陸(含港澳)的新住民為最大宗。根據內政部統計,2008年台灣新住民中,有58.5%來自中國大陸及港澳;2013年升至59.3%,2015年則為52.3%。在這樣以中國新住民為主要來源的背景下,很可能已經框架了受訪者的思考邏輯,對於移民的想像是中國人為主體。此外,也有研究指出,台灣人對於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不同技術類別的移民,有不同的態度。學者Timothy Rich的調查發現,台灣人普遍對技術移民(即具備特殊技能的移民),持有正面的看法,對於來自東南亞的移民,則持有較為保留的態度。例如,當問卷問是否贊成增加技術移民時,高達76%的受訪者選擇表示贊同;然而,當問及是否贊成增加一般移民時,則降到僅有29.8%的受訪者表示贊同,當問卷聚焦於問東南亞移民時,支持度則降到8.4%,但若改問是否支持來自東南亞的技術移民時,支持度又升高到44.6%。因此,當問卷僅僅問「移民」一詞時,我們可能不確定這個問卷究竟是測量到對哪一類型移民的偏好。

 

另外,我們也需考慮問卷調查蒐集時的政治環境。自2008年國民黨重掌政權以後,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交流頻繁增加,同時也發生過許多爭議事件,例如2008年陳雲林訪台引起的主權矮化爭議,乃至到2014年因兩岸服貿協議強行通過而引發的太陽花學運。這些事件也有可能影響了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台灣人對於「移民」的想像,主要聚焦於主要以中國為主體的外來者威脅。

 

 

結語

在閱讀Boyoon Lee的文章後,很可能會得出「形塑台灣認同」導致「排斥外來移民」這樣的聯結。筆者想要提醒的是,在得出這樣的結論之前,我們必須要非常謹慎地去思考幾個問題:研究者的分析資料是如何測量的?問卷的前後問句脈絡是什麼?樣本中的受訪者在接受訪調時,台灣當時政治氛圍為何?在綜合考量這些面向之後,再回頭過來看台灣教課書改革的例子,或許、或許另一種替代性解讀方式是:《認識台灣》教科書改革形塑了以台灣為主體的國家認同,因此受到《認識台灣》的教科書影響比較大的民眾,則有著較高的反中國移民情緒。

 

 

※註腳

[1] 她的英文原文是narrower and more exclusive form of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2] 但我是很快的以「移民」為關鍵字搜尋,有可能在其他波問卷中,關於移民題組的問法,用字遣詞有所不同,所以我沒蒐到。

 

 

author avatar
菜市場政治學
近年來台灣公民社會的蓬勃發展,激起了更多人對政治事務的關注,以及對政治知識的興趣。作為研究與實踐政治學的我們,深感自己有責任將政治學轉化成更易懂的語言,走入大眾的生活裡。我們決定成立這個平台來推廣政治學的科普文章,希望讓更多人得以理解政治學的分析視角,進而依此關心、共同思辨台灣的政治狀況。我們期待能藉由此種方式為台灣的民主深化盡一份心力。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