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大腸鏡檢查常見問題解析:需求族群、檢查頻率、費用與麻醉,一次搞懂!

Vendor Icon

台灣好新聞

11月. 13, 2024

記者楊博喻/綜合報導



大腸癌是國人常見的癌症之一,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人直到癌症中後期才發現,因此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至關重要。然而,對於大腸鏡檢查,不少人仍存在許多疑問,例如檢查需求、頻率、費用以及麻醉等。本次《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分析近六個月內「大腸鏡常見問題」網路聲量,為您解答大腸鏡檢查的常見疑問,幫助您做好充分的檢查準備。

誰需要做大腸鏡檢查?

醫師建議,出現「排便出血」、「體重異常減輕」、「大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時,應盡快進行大腸鏡檢查。此外,有不良飲食或生活習慣,例如嗜吃紅肉、抽菸、喝酒、肥胖,或有潰瘍性大腸炎、大腸癌家族病史等,也屬於腸癌高風險族群,建議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多久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醫師建議,腸癌高風險族群從30歲後即可考慮進行大腸鏡檢查,並視結果每1~2年定期篩檢;若不屬於高風險族群,則可在45~50歲後每2~3年定期檢測,以不超過5年為原則。建議根據個人年齡、家族病史等因素調整檢測間隔,或諮詢專業醫師。

大腸鏡檢查費用與麻醉

自費大腸鏡檢查費用多落在3,000~5,000元,若擔心檢查過程中的不適感,可以額外負擔4,000~5,000元的麻醉費用進行「無痛大腸鏡」。根據網友分享,無痛大腸鏡可以有效減輕檢查過程中的疼痛感,但也有網友表示一般大腸鏡檢查僅有輕微不適感,建議根據個人對疼痛的敏感度選擇是否加購麻醉。

總結

大腸鏡檢查對於及早發現腸道問題、預防疾病具有重要意義。在進行檢查前,可以參考其他網友的分享,了解檢查前後及過程中的常見問題,減輕焦慮,讓檢查更加順利。

新聞來源:TDN.TODAY 善思新聞

更多新聞推薦

author avatar
台灣好新聞
台灣好新聞深根台灣,關心跟你有關的新聞,以地方大小事為核心,每日提供上百則包含政治、社會、生活、健康、旅遊、地方及影音等即時新聞,一起讓台灣好、還要更好!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
  • 複製
  • 贊助
  • 稍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