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宏謨
在2024 年 8 月,Google 前執行長 Eric Schmidt 在史丹佛大學演講時說:「台灣雖然是個很棒的國家,但軟體卻一團糟。」全世界大部分的電腦硬體是台灣製造,但世界市場上卻看不到台灣製造的 ERP 軟體。筆者認為解決的方法是軟體元件化,和建立應用軟體生態系。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台灣軟體落後的第一個原因是「人才」。台灣人才大多投入了硬體領域,才會有軟體人才不足的狀況。台灣很多大學除了電機、資工系之外,還有半導體學院,郤看不到應用軟體學院。台灣的資管科系應該加強的企業應用學程,甚至設立應用軟體學院。留不住軟體人才的根本原因是業界普遍認為軟體不值錢,企業不願意付錢購買看不到的東西。台灣企業老闆願意付幾百萬買一部賓士,但不願意付幾百萬買一片磁碟中的 ERP 軟體,殊不知 ERP 軟體的複雜度和知識深度遠超過汽車或電腦硬體。
第二個原因是「軟體公司規模太小」。因為業界不重視軟體,投資人當然也不重視軟體,沒有人願意投入大筆資金忍受長期虧損,所以台灣的軟體公司普遍規模很小,很難開發及維護企業應用軟體。付得起錢的中大型企業採用 SAP 或 Oracle 這種國外 ERP 軟體,中小微型企業就只能將就使用一年幾萬元的國產小型局部功能軟體或 Excel 來管理公司。企業應用軟體和個人用軟體不一樣,企業會考慮軟體公司能不能永續維護軟體,因為傳統的企業應用軟體不是今天不滿意明天就能換一套的。
國外軟體公司動輒數萬人,台灣的軟體公司則只有數人至數十人。不同產業的需求不同、相同產業不同公司的需求不同、相同公司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也不同,而且這些需求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所以企業需要軟體公司協助維護及客製,企業不放心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一個小軟體公司。
[ 閱讀 葉宏謨 所有的文章 ]
1996 年 Gartner 提出服務導向架構(SOA)的概念,後來台灣也有了包含上萬個元件的 SOA-ERP,元件如同積木般可以組裝成更高階的元件,最後再組裝成應用程式。如果能集合眾多台灣軟體公司形成一個聯盟,以 SOA-ERP 元件為基礎,各自發揮所長,有的開發元件、有的組裝元件開發應用程式、有的提供平台讓使用者下載程式、有的協助使用者導入、有的客製使用者特殊需求程式,形成一個虛擬大型軟體公司的生態系,台灣的軟體是否就不會一團糟?甚至可以像硬體那樣外銷到國外?
重點是軟體的元件化,軟體公司不應該各自為政從頭做到尾,應該使用別人開發好的元件來開發更高階的元件或應用程式。軟體公司最重要的是產業知識,應該各自發揮所長,專注於「只做最擅長的事」,不要做別人已經做過的事。以元件為基礎建立軟體生態系,企業使用應用軟體就可以「今天不滿意明天換一套」,這就是市場機制,對應用軟體的使用者及軟體公司開發者都是好事。
讓共用的軟體元件變成台灣的公共基礎建設,讓軟體公司分工合作,降低企業數位化的複雜度,才能解決軟體人才不足的問題,降低數位化的成本,加速各大中小企業的數位化。Google 前執行長說「台灣軟體一團糟」是很過分,透過元件化,希望台灣的軟體也能像硬體那樣,讓世界刮目相看。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