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件件跨越千年的藝術瑰寶齊聚一堂,臺灣收藏文化的深厚底蘊便在光影交錯間悄然綻放。國立歷史博物館攜手清翫雅集,於17日正式揭幕「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展出351件涵蓋書畫、器物、珍玩及西畫的珍品,展期自即日起至3月23日,為觀眾帶來一場橫跨古今、東西交融的文化體驗。
清翫雅集成立於1992年,是由一群熱愛藝術與收藏的頂尖收藏家組成的民間團體,其名稱取自明嘉靖年間的書刊《清翫》,「翫」乃「玩」之古字,寓意對古物的觀賞與研習。此次展覽正值清翫雅集成立30周年,亦與國立歷史博物館70周年的歷史交織,兩大文化機構再度攜手,延續1995年及2012年的合作,呈現臺灣收藏界的最高水平。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洪世佑於開幕式上表示,博物館的使命不僅在於收藏與展示,更在於連結民間收藏力量,推動文化資產的共享與傳承。他強調,此次展覽呼應2022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提出的博物館新定義,將「研究、蒐藏、保存、詮釋與展示」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讓民間收藏的精華在公共場域中發揮更大的文化價值。
清翫雅集理事長蔡明興則透露,本次展覽的籌備歷經了四位理事長的接力努力,會員們慷慨提供珍藏,畫冊中收錄了約700件藝術品,並從中精選351件展出。他表示,這些展品不僅展現了收藏界的深厚實力,更希望透過此次展覽推動文化傳承與藝術教育,讓更多人感受藝術的魅力。
展覽以「珍藏」與「真藏」為核心概念,分為四大主題區域:「翰墨天地」聚焦書畫藝術,展出自明代至近現代的書畫作品,從董其昌的正統風格到揚州畫派的市場化再到近現代的多元風貌,觀眾可重新審視清代中葉以來的藝術發展,領略書畫藝術的歷史脈絡與創新精神。
「器物千秋」則以陶瓷、佛教文物、漆器與掐絲琺瑯等器物為主,呈現跨越兩千年的工藝之美。展品如明朝的《青花五爪雲龍紋大罐》、清代的《木雕漆金釋迦牟尼佛坐像》,不僅展示了古代工匠對藝術極致的追求,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精神。
「雅翫凝萃」專注於珍玩類展品,涵蓋古玉、竹雕、文房與茶具等,這些器物既是文人生活中的實用之物,又承載著獨特的美學價值,每件珍玩都彷彿在講述一段歷史故事,邀請觀眾進入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西風浮舟」則展出西洋經典與臺灣現代藝術作品,從莫內的《風雨中的普維爾》到畢卡索的《賽馬》,再到張大千與陳澄波等華人藝術家的經典之作,讓觀眾感受到東西文化的交融與藝術的時代轉變。
此次展覽的亮點不僅在於跨越千年的藝術珍品,還在於其背後的收藏故事與文化意涵。無論是明代佛像的宗教情懷,還是印象派大師對光影的詮釋,每一件展品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價值。
展覽期間,國立歷史博物館亦將舉辦多場專題講座與導覽活動,邀請專家深入解析展品的歷史背景與藝術特色,讓觀眾在欣賞藝術之餘,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後的文化脈絡。這場歷史與藝術的盛宴,無疑為臺灣的春季文化活動揭開了序幕。更多資訊請參考國立歷史博物館官方網站或臉書粉絲專頁,親身走入展場,感受這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
The post 351件跨時代藝術珍品齊聚史博館 清翫雅集卅周年展不容錯過 first appeared on 立報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