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過年這些壞習慣讓你坐立難安! 一次看懂「痔瘡」成因、症狀、治療方法

Vendor Icon

健康醫療網

過年這些壞習慣讓你坐立難安! 一次看懂「痔瘡」成因、症狀、治療方法

7 小時前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潘昱僑報導】農曆新年即將來臨,許多人也將趁著佳節與親朋好友聚會團圓,這時大家總會比較放縱,餐餐大魚大肉、喝酒狂歡,或是趁著難得的長假看電視追劇、打麻將,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不起身。知名診所大腸直腸外科賴依伶醫師就提醒,這些壞習慣可能讓「痔瘡」在過年期間找上門!

「痔瘡其實是人體的標準配備」,賴依伶醫師指出,肛門周圍本就有痔瘡組織,起初不會有任何感覺,隨著年齡漸長或生活習慣不佳,組織開始老化,就會出現不適症狀。過年期間暴飲暴食、忽略蔬果的攝取,容易便秘或拉肚子,喝酒過量則會讓血管彈性變差。而長時間久坐可能造成靜脈血液回流不順,這些不良習慣都會增加痔瘡發作風險,嚴重時恐導致更為棘手的急性血栓性痔瘡。

痔瘡分內痔、外痔 症狀有這「四類」!

知名診所大腸直腸外科盧延榕醫師進一步說明,以距離肛門大約兩公分的齒狀腺為界,在齒狀腺以上的為內痔,這區域沒有感覺神經,因此內痔通常不會痛;以下則為外痔,這裡靠近體表、有感覺神經,會有疼痛感,兩者同時出現則稱為混合痔。而急性血栓性外痔是較為嚴重的痔瘡型態,因痔瘡中的血管突然發炎導致血栓阻塞,患者會感到突如其來的腫脹和劇烈疼痛,先前可能毫無症狀。

症狀方面,痔瘡可說是肛門的「軟墊」,痔瘡腫脹使「軟墊」變得不均勻、出現縫隙,導致肛門口漏水或漏氣,刺激周圍的皮膚造成瘙癢。痔瘡腫大或發生急性發炎時,會壓迫周圍神經、引發疼痛;腫大充血的痔瘡,遇到排便不順或硬便,容易因摩擦破皮出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痔瘡脫垂的情況,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

痔瘡已影響日常生活就別再拖! 治療方式多元適用不同患者

痔瘡本身不會發生惡性病變,但盧延榕醫師指出,隨著痔瘡逐漸腫大,前述症狀可能加劇。患處長期出血、甚至導致貧血,引起頭暈、體力不支等症狀。痔瘡越來越大,也更容易發生脫垂,從能夠自動縮回,到需手動推回,甚至後期可能無法推回。而痔瘡患者卻經常對要不要就醫猶豫不決,盧醫師建議,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未必需要安排手術;若是痔瘡級數過高,影響到日常生活,就應考慮安排無痛微創痔瘡手術來治療。

賴依伶醫師指出,對於痔瘡腫脹程度較輕微的患者,醫師會採取保守性治療,揪出便秘、腹瀉等誘發因素,幫助患者調整飲食和排便習慣,同時使用栓劑或藥膏。此外針對急性血栓性痔瘡患者,也能使用一款血管調節劑的口服藥物,來降低出血的機率,協助緩解不適症狀。

若保守性治療沒有獲得改善,進一步的手術治療則分為痔瘡雷射手術和微創痔瘡手術兩種。雷射痔瘡消融手術適用於1-3級的痔瘡患者,手術利用探針深入痔瘡組織,散發熱能讓痔瘡組織萎縮,改善腫脹及出血症狀。針對脫垂較嚴重、體積較大的痔瘡,則會採用微創手術將這些老化的組織直接移除。在手術過程中醫師會使用先進的組織凝集儀移除痔瘡,相較起傳統的電燒,組織凝集儀的止血功能較佳,帶來的疼痛感也更低。進行手術後的患者,也能夠同時搭配前述的口服藥物,幫助緩解術後腫脹。

無痛痔瘡手術恢復期大大縮短 「這些」術後須知要注意!

盧醫師表示,診間經常遇到許多青壯年患者,往往最關心手術恢復期長短、什麼時候能夠回去上班。其實痔瘡雷射手術傷口非常小,術後疼痛感低,多數患者當天即可出院,隔天就能立即重返工作崗位,生活作息一切照舊。由於雷射手術採用熱能方式,術後一周內肛門周圍可能有熱熱的感覺,建議以溫涼水坐浴或冰敷緩解。相較之下,微創手術的術後疼痛感稍強一些,建議患者動作要輕柔、不要提重物。進行手術的患者,要注意術後兩周內避免菸、酒,以及刺激性飲食,以幫助傷口癒合。

盧醫師就指出,自己就曾遇過在國外工作的患者,趁著回台休假期間前來處理痔瘡問題,短時間內又要再出國,像這樣無法長時間休假的患者,就非常適合選用恢復期短、術後照護簡單的雷射手術或微創手術。

預防復發生活習慣要改! 治療武器多患者勿再抗拒治療

痔瘡在肛門處有緩衝及防止失禁的功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器官,賴依伶醫師就強調,雖然痔瘡手術可以解決病變的組織,但也仍有復發可能。預防痔瘡復發的關鍵在於改善生活習慣,尤其過年期間要注意飲食均衡、避免久坐,並且保持作息正常,避免熬夜和過度飲酒。盧醫師也指出,隨著技術進步,醫師手上的治療武器也更多元,有開刀或不開刀的選項供選擇,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療程,即便是手術也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因此呼籲民眾不要再抗拒治療。

【延伸閱讀】

小資女如廁後馬桶「滿江紅」 竟是「2生活習慣」害痔瘡上身

20歲男「排便滿是血漬」 竟是1舉動誘發痔瘡惹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10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author avatar
健康醫療網
"集結資深記者,擔任醫療與民眾之間的橋樑, 將艱難的醫學名詞轉換為日常生活知識,提供最專業、最用心、最貼近您的健康新聞。 希望大家多傾聽身體的訊息,除了治療疾病之外,也一起在生活中享受健康!"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