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牆外文摘:TikTok事件,新時代的好萊塢冷戰片

Vendor Icon

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

1月. 26, 2025

(德國之聲中文網)《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為什麼好萊塢不敢拍中美冷戰》,作者David Wallace-Wells指出,跟美蘇冷戰時期相比,如果中美冷戰正在進行,你通過流媒體觀看電影或電視是絕對無法察覺的。問題不僅僅是你在Netflix或Apple TV+上找不到一部關於美中競爭的好電影,除了《三體》以及一些歷史紀錄片,幾乎很難找到任何關於中國的新內容。同樣引人注目的是,我們都知道這背後的原因——而且甚至其卑劣。簡單來說,我們如今觀看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由那些在某種形式上過於依賴中國的大公司制作的,這些公司不敢冒犯中國的觀眾或領導人,哪怕只是冒險提及這個話題。

文章說,如今我們似乎像理解其他事情一樣,在社交媒體上理解這些事——社交媒體除了其他各種功能外,還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電視真人秀,並談到社交媒體方面的一個關鍵事件:TikTok的命運。作者指出,面對新的法律,字節跳動曾提前關閉了美國的訪問權限,也許是為了激起用戶的憤怒,隨後,它又在沒有采取任何行政行動的情況下重新開放,因為它有足夠的信心認為不會有來自特朗普政府的真正威脅。忠實的美國TikTok用戶大量湧向中國的小紅書,後者成為了蘋果美國應用商店中下載量最多的應用程序,這讓該公司的司審查人員感到震驚,他們匆忙阻止中國用戶查看新來的美國用戶制作的內容。這些內容,都可以成為新時代的冷戰電影的海報宣傳,“至少足夠六部精彩的B級片使用”:究竟誰是網絡機器人,誰是噴子,誰有可能是傀儡,誰有可能是審查者,誰可能是間諜,誰可能會是操作者?

“海歸”金字招牌正在變黑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中國已不信任海外歸國學生》,作者MC小臣指出,曾幾何時,海外名校的學歷曾是中國地方政府爭相招攬的“金字招牌”,眾多中國留學生也將通過選調公務員進入體制視為回國後實現夢想的捷徑。然而,這一切隨著中共日益強調政治忠誠與內部穩定的要求戛然而止。如今,海外留學生的“海歸光環”不僅逐漸黯淡,更被中共視為具潛在威脅的“雙面刃”,從多地的選調政策中被排除在外。

文章說,這一系列政策的收緊反映了中共對海歸群體的深層不信任。習近平上台後,海歸逐漸被中共標簽為可能威脅其意識形態穩定的“雙面刃”。海外學習經歷被認為可能帶來西方價值觀的滲透,這與當局提倡的“政治忠誠”目標相悖。對於許多曾以“洋學位”為榮的海歸而言,回國的職場競爭正變得異常艱難。當體制對海外經歷日益警惕,甚至直接拒絕,他們的專業價值與發展空間都受到極大限制。這種政策變化,無疑是對中國海歸群體的一次沉重打擊,也進一步折射出中共在國際化與內部控制之間的矛盾心態。

西方對華政策如何推動中國民主?

總部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中國民主季刊》最新一期發表文章討論西方對華政策轉變與中國民主化前景,人權問題專家索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指出,回顧 35 年來民主國家與中國歷屆領導層的 “接觸”,很難找到促進人權和民主的口頭承諾在實際行動中戰勝了經濟和其他利益。當人權與經濟利益發生沖突時,人權往往成為犧牲品。

理查森認為,民主國家可以通過幾種方式改變與中國的互動。首先,它們應確保自身及本國企業不再助長或維持人權侵害行為。美國的《防止維吾爾族強迫勞動法》和歐盟的新盡職調查立法對一些商業交易引入了人權審查,這無疑是一種進步。然而,這類審查應進一步擴大範圍,同樣適用於投資、進口及出口管控等領域。

其次,民主國家政府應堅定履行國內法和國際法所規定的法律問責義務,對涉嫌嚴重侵犯人權的中國政府官員進行調查和起訴。數十年來,各類聲明和人權對話並未阻止中國政府實施愈發嚴重的人權侵犯,受害者人數持續擴大。民主國家擁有收集證據和推動問責的國內和國際手段——對人權侵害的結構性調查和普遍管轄權起訴就是最明顯的例證,而如若不采取這些行動,只會進一步加深北京對自身逍遙法外的認知。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民主國家應大力加強對中國境內外獨立公民社會的外交、財政、法律和政治支持。正是這些公民社會力量推動言論自由,從而預防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正是這些人爭取了有限的法律改革,為國際商業活動創造了條件;正是他們的思想鼓勵民主辯論和代表權,幫助抵御全球威權主義的回潮。這些關鍵的盟友理應獲得強大民主國家的團結支持,這種支持本身即是一種有意義的接觸。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author avatar
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
德國之聲中文網每天向您公正、及時地報導天下大事,以及全面介紹德國與歐洲的社會生活。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