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時事節目“不明白播客”主持人袁莉采訪了美國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治學教授裴敏欣,討論“習近平反腐為何越反越腐”。
節目比較了剛發布的中紀委報告和去年的報告,2023年的反腐立案總件數是62.6萬件,留置人數是2.6萬,處分了61萬人。到了2024年,它們分別增加到87.7萬、3.8萬和88.9萬。2023年批評教育處分和追究刑事責任的人次是172萬人,2024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215萬人。其他比如政治紀律處分,中管干部查處,行賄案件立案各種各樣的項目的數字都有增長。
裴敏欣認為,中共的反腐運動是違背專業知識的。其實在學術界有很多很多關於治理腐敗的文獻。這些研究認為根治腐敗不能通過反腐運動來反腐。不能為了反腐而反腐,那肯定是反不了腐。造成腐敗的基本原因不外乎這些:第一,政府運作不透明。第二,沒有公眾監督,特別媒體、民間團體的監督。第三,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過多,特別是通過國有企業和各種各樣的行政規章制度對資產佔有、分配。過去的12年裡,習近平做的基本上是相反的,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越來越多,對民間團體的打壓、言論的管控越來越嚴,這使得腐敗沒有從根本上去治理。出現越反越腐的現象,一點都不奇怪。
習近平和特朗普應該談談AI?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為什麼我認為特朗普和習近平應該盡快會面》,作者托馬斯·弗裡德曼(Thomas L. Friedman)認為,人工智能系統和人形機器人能為人類帶來諸多潛在的益處,但如果不賦予它們正確的價值觀並加以控制,它們可能具有巨大的破壞性,甚至會破壞社會穩定。此外,這個新時代的主題必須是大量規劃當機器在很多事情上做得比人好時,人類將從事什麼工作,以及如何維護人類從工作中獲得的尊嚴。成百上千萬人可能同時失去工作和尊嚴,這將會引發社會混亂。
文章說,中美兩國之間的不信任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因此,要求兩國相互信任,合作建立一個道德的推理系統,確保我們得到人工智能最好的一面,緩和最壞的一面,這聽起來非常荒謬。但是,兩國領導者應該從軟件技術公司如何使用“合作競爭”(指競爭者之間的合作)中學到東西。蘋果、微軟、谷歌和Meta都想在商業上摧毀彼此,但它們最終意識到,如果它們在一些基本標准上進行合作,而不是各自為政,就可以為它們原本獨立的產品和服務大規模擴展市場。如果兩國之間沒有信任,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人工智能系統,這將是加強版的TikTok問題。
台灣青年能接住中共的就業橄欖枝嗎?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不顧中國青年失業,卻向台灣青年拋就業橄欖枝?》,作者MC小臣指出,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青年失業問題日益嚴峻。根據中國教育部數據,2025年高校畢業生將達1222萬人,連續多年創新高。然而,就業市場卻無法吸納如此龐大的畢業生群體,許多應屆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2023年,中國官方公布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55.7%,但有學者指出,實際數據可能不足三成。甚至在經濟發達的上海,也未能達到官方標准。為了掩飾就業困境,中共將“靈活就業”納入統計,例如外送員、自媒體從業者等,只要每周工作一小時,即不計入失業人口,導致數據失真。
然而,在中國畢業生就業困境加劇的同時,北京政府卻積極向台灣青年拋出“就業橄欖枝”。近期,中共推出多項對台優惠政策,鼓勵台灣青年赴陸發展,包括提供創業補助、專案獎勵、低門檻就業機會等。
作者提醒有意赴陸發展的台灣青年,需審慎評估風險,包括中共政策不確定性,言論自由受限等政治風險,中國科技、制造業面臨國際制裁,中共統戰與身份認同操作等等。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 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牆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