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ACT 暴跌、 Wintermute 離場,散戶擺脫不了「被割」的命運?

Vendor Icon

區塊客

4月. 05, 2025

作者:Scof,ChainCatcher

編輯:TB,ChainCatcher


4 月 1 日,多個低市值代幣在幣安平台集體閃崩,其中 ACT 跌幅高達 55% 。這場突如其來的下跌事件引發社群廣泛討論,也讓隱藏在加密貨幣市場表層之下的深層矛盾浮出水面。

暴跌背後的鏈上真相?

市場最先將注意力集中在做市商 Wintermute 身上。鏈上數據顯示,在閃崩發生前後,Wintermute 陸續清倉了多個競爭幣,包括 ACT 、 DEXE 、 HIPPO 、 KAVA 等,這些代幣正是本輪下跌的重災區。

雖然 Wintermute 創辦人回應稱,拋售行為是為了套利 AMM 池的價格異動,且操作發生在價格劇烈波動之後,並非主動砸盤。但從鏈上時序來看,這批資金的離場動作與暴跌時間點高度重疊。

Wintermute 作為行業頭做市商,其基本獲利模式是透過高頻做市、跨市場套利維持流動性並獲得價差收益。在正常市場中,它既提供買賣深度,也維持物價穩定。然而,在極端行情下,其策略也可能因風險控製或利潤最大化而轉為主動撤出流動性甚至清倉止盈,這種行為在表面上看與「砸盤」無異。

幣安的風控邏輯與策略博弈

同時,幣安的合約調整也成為本次事件的核心觸發點。 4 月 1 日 15:32,幣安發布公告,決定於當日 18:30 起下調包括 ACT 在內的多個 U 本位合約的最大持倉上限。以 ACT 為例,持倉上限從 450 萬美元降至 350 萬美元。這意味著,所有超過新限制的部位將被強制減倉或直接市價平倉。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 ACT 在短短四天內第三次被調整合約參數。

3 月 28 日,槓桿上限從 25 倍降至 10 倍;3 月 31 日,最大持倉從 900 萬美元降至 450 萬美元;而 4 月 1 日進一步降至 350 萬美元。如此高頻的調整並不尋常,結合市場數據可以推測,幣安或許察覺到了未建聯、未認證的大戶在 ACT 合約中積累了巨額倉位,並在市場深度不足的情況下存在穿倉風險。

這也是合約風控中常見的「擠泡沫」機制:透過下調限額引導風險部位出清,避免在行情劇烈波動時造成保險基金大額虧損。從後續數據來看,ACT 合約持倉量在調整生效時段驟降 75%,幣安保險基金也確實虧損了約 200 萬美元。

然而,這種風險防治的技術操作,卻在 Meme 生態極端脆弱的當下,迅速演變成一次連鎖踩踏。

多方回應中的責任迷霧

項目方 ACT 也在事件發生後發聲,表示價格異動「完全不受控制」,並承諾將在事件塵埃落定後發布事後復盤報告。

事情發展至此,多個相關方都在試圖「撇清」自己的責任,但真相或許不只一種。幣安強調是用戶在短時間內拋售 105 萬美元 ACT 現貨導致暴跌;Wintermute 強調是套利行為而非砸盤;用戶則指責交易所調整規則沒有提前充分溝通,項目方則保持戰術性冷靜回應。

但無論是哪一方,這場突發事件暴露的產業結構性問題更值得關注。加密市場目前最核心的矛盾,是垃圾資產快速撲街與用戶利益受損間的對立關係。 Meme 等速食資產的大量存在,本質上是情緒推動下的博傻遊戲。它們缺乏基本面支撐,卻又透過上幣、造勢、社群運作進入主流交易平台。

去泡沫時代,誰才是被犧牲的一方?

幣安作為頭部撮合平台,處在夾縫中。一方面,它要保障系統性安全,防範低流動性資產引發的連鎖爆倉;另一方面,它也承載了使用者的交易自由和資產信心。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它的風控行為會觸發價格踩踏,進而傷害使用者利益。這種雙重壓力下的權衡,正是當前平台所面臨的「角色悖論」。

做市商的角色也一樣複雜。它們既是市場流動性的提供者,也是行情劇烈時最先撤退的玩家。在他們策略轉向時,普通投資者往往還未察覺,就已深陷其中。

更現實的是,當垃圾資產被清理時,總是會有人從混亂中獲利 —— 不論是提前識別風險撤退的機構,還是藉波動套利的策略帳戶。去泡沫、擠風險,本是健康市場的必經階段,但當這套機制缺乏公開透明時,就會引發信任危機。

歸根究底,這次 ACT 事件不僅是資產暴跌,更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當前加密市場深層的製度性困境。

在一個高速演進的市場裡,平台、項目方、做市商、用戶,每個角色都不是孤立的,系統的穩定性取決於各方之間的動態平衡。若沒有足夠機制來協調「價值」與「流動性」、「清退」與「保護」的張力,任何一次小範圍的風控操作,都可能演變成系統性的信任滑坡。

而這一切,最終仍將由市場中的每個參與者承擔成本。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PANews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連結 | 出處:鏈捕手 ChainCatcher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ACT 暴跌、 Wintermute 離場,散戶擺脫不了「被割」的命運?〉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區塊客》。

author avatar
區塊客
區塊客於 2017 年 4 月成立,積極蒐羅並傳遞全球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的第一手資訊,剖析尖端新聞,專題評議關鍵話題!增進全球中文閱聽眾及投資人對區塊鏈趨勢的了解。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
  • 複製
  • 贊助
  • 稍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