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川普威脅撤出俄烏停火調停

Vendor Icon

台灣英文新聞 Taiwan News

4 月. 19, 2025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於 18 日警告,若俄烏停火協議持續缺乏進展,美國將退出調停行動,不再作為和平協議的推動者。

根據路透社報導,川普 18 日在白宮對記者表示:「我們希望迅速解決這件事,但不知為何,有一方讓調停變得困難重重。我們只想告訴他們:你很愚蠢,缺乏智慧與品行,我們將撒手不管。不過,我還是希望事情不會走到那一步。」

只剩數日

川普發言前,盧比歐也已警告,雙方僅剩「數日」時間展現談判進展,否則華府將退出。他在巴黎與歐洲及烏克蘭領導人會晤後指出:「我們不會將精力耗費在數週或數月的談判,我們現在就要做決定。我說的現在,是指接下來幾天內,決定停火是否仍有可能。」他強調:「如果協議遙不可及,那麼總統的耐心恐怕已經用盡。」

當被問及願意再等待多久時,川普不願解釋,但強調美國希望結束戰事的決心。對於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是否有意拖延進度,他則回應:「我希望他沒有。」據了解,過去幾週,川普政府內部已私下承認,短期內達成俄烏和談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三位歐洲外交官表示,盧比歐的談話顯示,白宮對俄方遲遲不願結束戰事感到愈加不滿。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培斯科夫(Dmitry Peskov)則稱,和平協議已有部分進展,但與華府的溝通存在困難。他指出,俄羅斯在努力解決戰事同時,也必須捍衛本國利益,但強調仍對與美方的談判持開放態度。一位美國官員透露,部分官員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批評川普特使魏科夫(Steve Witkoff)「散播俄羅斯敘事」感到憂心,認為此舉已損害談判氛圍並構成壓力。

歐洲參與協商 與川普施壓

這次巴黎會談是川普發動和平進程以來,首次有歐洲高層官員實體參與。盧比歐表示,他簡報的美國停火協議框架獲得「正向回應」,而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也稱會談「具有建設性與正面意義」。

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則於羅馬與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會面時表示,他對美方能協助結束「極端殘酷戰爭」一事持樂觀態度。另有官員指出,下週美方將在倫敦與烏克蘭與歐盟官員續辦會談,好給予烏方時間進行審核「協約條文」。據透露,烏克蘭已準備好,接受為期 30 天甚至更久的「海陸空全面停火協議」。

川普競選時曾誇口,若當選將在就任 24 小時內結束俄烏戰事,後來則改口稱目標為在 4 月或 5 月簽署和平協議。他過去曾向雙方施壓,例如威脅對俄羅斯加強制裁,或是暫停向烏克蘭提供情報支援,導致俄方得以利用空窗期加大攻擊力道。

俄烏雙方近日皆赴沙烏地阿拉伯參加美國斡旋下的協議會談,僅就部分停火達成共識。然而衝突仍持續,俄軍近期對烏克蘭蘇米市(Sumy)發動大規模飛彈攻擊,造成 35 人死亡,川普稱此舉為「錯誤的決定」。據白宮消息人士透露,川普已私下向團隊表達懷疑,認為繼續與雙方談判「是否值得」已成疑問。

美國退風險與條件歧異 

據一名官員指出,盧比歐之所以發表強硬言論,是因川普擔心俄烏戰事成為「川普的戰爭」。若美國撤出調停角色,協議進程恐將停滯,畢竟目前尚無其他國家能對俄烏雙方施加同等壓力。當前未來走向仍不明朗,美國可能持續對俄施壓並援助烏克蘭,也可能逐步撤除支援。川普已透露,預計將於 24 日簽署與烏克蘭的戰後礦產開發協議。

盧比歐補充,他已在巴黎會後與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通話,說明美方的和平框架。普丁堅持的條件,包括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承認俄羅斯對兼併四州的主權,以及進行裁軍。烏克蘭則回應,這等同於無條件投降。彭博(Bloomberg)於 18 日報導,美國在和平協議框架下,已準備承認俄羅斯自 2014 年兼併的克里米亞半島為其領土。

盧比歐也強調,歐洲在未來協議中將扮演關鍵角色,尤其撤除對俄制裁恐是實現停火的必要條件之一。他指出,美國安全保證的議題也已在巴黎被提及,「我們可以找到讓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方式,但眼下還有更棘手的問題等待解決。」

 

川普轉向伊朗核議題 欲重啟談判以穩定中東局勢

烏克蘭簽署與美合同意向備忘錄 重修雙邊關係

北約秘書長訪烏 強調對烏支持絕不動搖

拉夫羅夫:俄美烏戰和談陷僵局 拒西方經濟依附

美歐易位下的烏克蘭軍援新局:2025 年拉姆施泰因會議戰略意涵

美特使密會普丁代表提「割地停火」 內部激辯掀外交風暴

author avatar
台灣英文新聞 Taiwan News
Taiwan News《台灣英文新聞》1949 年 6 月 6 日創立,是台灣第一份英文報紙。2015 年告別紙版,升級網站內容。漢文版傳遞台灣聲音,帶入全球視野。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
  • 複製
  • 贊助
  • 稍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