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制造業視為國家經濟與安全的核心支柱,通過施加高額關稅的方式力圖重塑全球貿易格局。然而,在不少中小制造商希望從中受益的同時,也有人擔憂該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與市場震蕩。
支持者:關稅有望恢復公平競爭
馬裡蘭州的鋼絲籃生產商馬林鋼絲公司總裁格林布拉特(Drew Greenblatt)就是其中一位堅定支持者。他的公司在三個州設廠,共雇傭 115 人,為醫療、航空與食品行業提供產品。
格林布拉特認為,美國工廠長期以來被迫在不公平的貿易環境中競爭,而特朗普的高關稅政策終於為 “美國工人帶來了公平的機會”。“如果關稅對等能實現,我的工廠可以加倍雇人。”
他指出,美國商品面臨來自歐洲等地區的關稅壁壘,而進口商品卻更便宜,形成 “極度不公平” 的現狀。
擔憂者:市場混亂與方向不明
然而,另一部分中小制造商對政策執行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
弗吉尼亞州布蘭克創意公司(Blanc Creatives)負責人布蘭克(Corry Blanc)坦言,“當前的環境比疫情時期還難”。他的公司僅有 12 人,專門用美國本土鋼鐵和木材手工制作廚房用品。
布蘭克說,不少海外客戶,尤其是加拿大的客戶已開始減少訂單,而本國基礎設施又未能及時跟上生產擴張的需求。
緬因州皮革制品商 Rogue Industries 創始人萊昂斯(Michael Lyons)也表達類似擔憂。一位加拿大老客戶最近因 “雙邊摩擦” 終止合作。“我希望他能回來,但這說明目前局勢確實影響深遠。”
萊昂斯說,他原計劃擴大產能,但現在只能 “維持現狀”。
延伸閱讀 —— 農田訪談:美國農民能承受特朗普關稅戰的後果嗎?
行業觀察:振興制造需要更長遠眼光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則試圖從長期角度解讀這場貿易政策調整。總部位於加州的 “美國巨人”(American Giant)創辦人溫斯羅普(Bayard Winthrop)就是一例。
這家服裝企業主打全美制造,工廠設在北卡和洛杉磯,原料多取自喬治亞、佛羅裡達和北卡等州。溫斯羅普指出,上世紀 80 年代以前,美國人穿的大多數衣服都是在本土生產的,但到 2023 年,美國本土生產服裝比例已跌至不到 4%。
他希望關稅能夠 “糾正與中國之間令人震驚的貿易失衡”,並為美國制造業創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溫斯羅普承認,特朗普政府政策 “可能讓人覺得多變且不可預測”,但他強調,重視本國工業並非新概念,而是一個值得重拾的老理念。“我們必須為制造業制定真正的產業政策。”
(美聯社)
DW 中文有 Instagram!歡迎搜尋 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作者: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