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美國對東南亞太陽能課重稅 最高逾3400%

Vendor Icon

台灣英文新聞 Taiwan News

4月. 22, 2025

路透社日經亞洲報導,美國商務部於 4 月 21 日宣布對來自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及越南的太陽能電池與模組實施最終關稅裁定,針對中國企業透過東南亞基地規避美中貿易壁壘的行為,祭出最高達 3,403.96% 的懲罰性稅率,此舉恐將重塑全球太陽能供應鏈佈局。

差別稅率劍指中企

根據裁定,各國稅率差異懸殊:柬埔寨產品因生產商拒絕配合調查,面臨 3,403.96% 天價關稅;泰國天合光能(Trina Solar)稅率達 375.19%,越南廠商最高 542.64%,馬來西亞晶科能源(Jinko Solar)則為 41.56%。此項裁定源於韓國韓華(Qcells)、美商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等企業組成的「美國太陽能製造貿易聯盟」(American Alliance for Solar Manufacturing Trade Committee)指控,中國業者利用東南亞基地以低於成本價傾銷,並獲政府補貼扭曲市場。

供應鏈遷徙效應浮現

路透社報導,在關稅威脅尚未浮現前,美國自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與越南等東南亞四國進口的太陽能產品總額超過 100 億美元,占全美供應量逾八成。但隨著關稅預期心理發酵,,今年前四個月進口量大幅下滑,廠商紛紛轉向寮國與印尼等新興生產基地。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警告,這恐將推升本土組裝成本,反而不利於美國的清潔能源轉型。

雙軌制裁手段齊發

本次「反傾銷+反補貼」組合關稅,是美中綠色科技角力的最新戰線。美國商務部 2 月甫將中國製太陽能晶圓與多晶矽關稅調升至 50%,加上《通膨削減法案》對本土製造的補貼,形成「堵中資+扶本土」政策組合拳。貿易律師 Tim Brightbill 強調,調查證實中企長期透過不公平貿易手段,損害美國企業與勞工權益。

6 月終裁定生死

儘管美國商務部完成稅率裁定,最終實施仍須等待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於 6 月 2 日確認產業損害成立。若獲通過,將為拜登政府提供重要政策工具,加速推動太陽能供應鏈「去中國化」進程。產業觀察家指出,此案反映美國正從傳統晶片、鋼鐵領域,擴大清潔科技產業的貿易防禦戰線。

author avatar
台灣英文新聞 Taiwan News
Taiwan News《台灣英文新聞》1949年6月6日創立,是台灣第一份英文報紙。2015年告別紙版,升級網站內容。漢文版傳遞台灣聲音,帶入全球視野。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
  • 複製
  • 贊助
  • 稍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