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教宗方濟各於4月21日與世長辭。他是第一位來自拉丁美洲的教宗,也是第一位耶穌會士出任天主教會領袖。此前從未有教會領袖選擇這個名字:方濟各,紀念亞西西的聖方濟各(Saint Francis of Assisi),生態與動物的守護聖人。
這個選擇顯然意義重大。聖方濟各是富商的兒子,他感受到耶穌的召喚,放棄了所有財富,過上極度貧窮的生活,並創立了方濟各會。教宗以此為名號,讓人們想到的,不是華麗的聖殿,也不是教會和國家元首的權威。同時,這個名號也一種宣言: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支持難民和無家可歸者,並為環境和氣候保護而奮鬥。
教宗方濟各出生於阿根廷,本名豪爾赫·馬裡奧·貝爾戈利奧(Jorge Mario Bergoglio),2013年被樞機主教們選為教宗。
在作為天主教會的領袖和第266任後,方濟各於88歲時去世,成為歷史上第二年長的教宗。
關心邊緣人群,呼籲氣候保護
在2013年3月的教宗選舉之前,樞機主教們在一次會上交流對教會狀況的看法,貝爾戈利奧(Bergoglio)的發言語驚四座。在這次被人描述為“煽動”的演講中,他呼籲教會內部“大膽的言論自由”。他說,天主教會不應圍繞自身運轉。
這次演講的力量在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2018年的電影《教宗方濟各:一個有信仰的人》中可感受到。在影片中,方濟各以親切的方式談論教會與邊緣人群的關系。這位在2013年首次公開亮相時自稱來自“地極”的教宗,從一開始就向邊緣人群伸出援手。
他也是第一位沒有居住在梵蒂岡教宗官邸的教宗。他選擇梵蒂岡的宿舍設施聖瑪爾大之家的客房作為住處,並且與員工和客人一起在自助餐廳用餐。
他多次批評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甫一上任就發表了言辭激烈的政治演講。在此過程中,他始終是倡導關心窮人和全球南方。
2014年,他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講,批評“浪費文化和不受控制的消費主義”。2015年,他在美國國會和紐約聯合國大會發表講話,強調移民和難民危機。他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及其所代表的現象保持距離。
方濟各經常呼籲國際社會實施迅速改革,在發展援助和氣候保護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他在2015年將最重要的通諭《願祢受贊頌》(Laudato Si)獻給了這個主題。這封關於保護創造的教義信函讀起來像是一份政治控訴,但是沒有引起足夠關注。2023年,方濟各再次就此主題發表了措辭強硬的信函,題為《願主受贊頌》(Laudate Deum)。
與俄羅斯和中國的關系充滿爭議
教宗方濟各的47次出國訪問中,最重要的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的行程。方濟各總是探訪窮人和貧民窟,接觸底層民眾。他在歐洲的旅行往往前往富裕大陸的邊緣地區,例如阿爾巴尼亞或羅馬尼亞。
但是,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尚未有任何教宗訪問過的國家,對於方濟各來說仍是未知之地,他的行事不乏爭議。
在俄羅斯於2022年2月全面入侵烏克蘭數月之後,他仍努力與俄羅斯東正教牧首基裡爾(Kirill)對話。基裡爾是克裡姆林宮的忠實神職人員。
梵蒂岡與中國於2018年首度簽署為期兩年的《主教任命臨時協議》,並於2020和2022兩次續約,引發外界批評。雙方迄今都未正式公布協議內容。
梵蒂岡堅稱,“協議規定教宗對中國主教有任命權”。然而,中國政府2023和2024年屢次自行任命上海和汕頭等教區的主教,教廷隨後被迫後續認可。
香港榮休樞機主教陳日君就曾多次在媒體上公開表態,批評教廷不顧神權底線與中共妥協的做法。多國天主教組織和個人也對教廷犧牲祝聖權與中共政權妥協的做法表示不滿。
銳意改革但步履緩慢
在教會內部,這位耶穌會教宗被寄予巨大的期望。在他之前,教會領導層幾十年來一直走保守路線,強化權力集中。但許多對方濟各的希望都落空了,盡管他確實推動了公開辯論。
在他之前,梵蒂岡的主教會議,持續長達四周的辯論,基本上是無聊的照本宣科。在他的領導下,重新開始了真正的討論和辯論。但許多觀察家認為,即使在2024年10月結束的世界主教會議之後,辯論也缺乏具體的變化。方濟各曾說,他希望教會“躁動不安”,但他並不傾向於對教義結構進行徹底改造。
然而,他確實督促了對教廷的重大改革,對教廷進行了重組,並於2023年生效。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他任命了兩位修女擔任梵蒂岡部委的負責人。在此之前,這些職位通常由樞機主教擔任。
在整個任期內,方濟各不得不應對教會許多地方的性虐待案件,以及梵蒂岡的裙帶關系和各類陰謀。方濟各曾宣布對虐待及其掩蓋“零容忍”,但他的一些決定讓許多人失望。盡管在最後幾年中罷免了全球數十位主教,但他在人事決策上並不始終如一。而且,他似乎很難對身邊的涉嫌肇事者采取行動。
猶太人和穆斯林的“兄弟主教”
方濟各試圖與猶太人和穆斯林建立聯系,這是教廷的新政策,將成為他的遺產。
在會見其他一神教代表時,方濟各喜歡自稱為“兄弟主教”。2019年,方濟各首次以教皇身份訪問阿拉伯半島,並與穆斯林高級教士多次會面。當時,他也用了這個稱呼。
這一年,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方濟各與穆斯林領袖及其他教會代表簽署了一份政策文件,聚焦於“人類兄弟情誼、世界和平與共處”。
2021年,他前往伊拉克探訪什葉派教徒,推動對話與宗教聯誼。隨著任期的延續,方濟各與伊斯蘭教的接觸也愈加頻繁和深入。
2023年10月7日伊斯蘭激進組織哈馬斯對以色列人發動恐怖襲擊之後,方濟各迅速進行了譴責,之後又多次呼籲釋放以色列人質。但他同時也被加沙城小型基督教社區的描述所震動,並嚴厲譴責了以色列的軍事攻勢,這導致他與部分猶太人士的關系惡化。
聖彼得廣場上孤獨的身影
從2021年起,教皇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多次因手術住院。他在2022年首次坐輪椅現身公眾活動,並在生命最後階段日漸依賴輪椅出行。
在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方濟各因健康原因,取消了越來越多的活動,由工作人員代為宣讀其准備的講話稿。盡管如此,他仍將2024年12月開啟的聖年——每隔四分之一個世紀一次的天主教盛典——牢記於心。
在方濟各長達12年的教宗任期內,世界似乎變得更加分裂和沖突頻發,而他也越來越多地發出警示。
他永久地留在人們心中的影像之一,發生在2020年復活節新冠疫情高峰期間——他主持了聖彼得廣場空無一人的耶穌受難日火炬儀式——一位孤獨的教宗,站在黑暗的、雨霧迷蒙的聖彼得廣場,幾乎是在懇求上主,憐憫全球的苦難。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Christoph S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