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丁丁新聞 OwlNews|多元觀點。獨創你的輪廓

健康醫療網
卵巢癌治療後「腸皮瘻管」反覆發作! 中西醫聯手助擺脫困擾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名61歲女性,自2018年診斷出左側惡性漿液型卵巢癌(FIGO分期IC3)後,接受多次手術、化療、標靶治療、放療以及腹腔溫熱化療(HIPEC)等治療。然而,2023年1月,患者因術後腸道吻合部位破裂及滲漏,出現腹內膿瘍,導致敗血症與右下腹腸皮瘻管。
1 小時前
1 小時前
漾新聞
漾新聞|寶特瓶變新衣 新興國小打造永續校慶風尚
【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一件衣服也能改變世界!田寮新興國小在3月28日舉行創校79週年校慶暨光電球場啟用典禮,首度推出325件以回收寶特瓶製成的rPET機能型紀念衫,透過「校服翻轉計畫」實踐環保教育,讓資源循環與減碳行動成為校園日常,展現偏鄉學校投入永續議題的深度與行動力。 這批校慶服由高雄市各級學校家長會長協會主導,CC訂製負責設計與製作,每件衣服使用約7支寶特瓶再製而成。rPET材質具備高排汗透氣性,且相較傳統棉料製程能減少約30%能源損耗。衣服採用全彩昇華印花設計,兼顧實用與美觀,體現綠色時尚與創新教育的完美融合。 紀念衫設計靈感取自「Team Taiwan」,結合雷電圖騰與學校代表色,象徵師生團結如台灣隊般勇敢向前。背後「SHINSHING 79」標誌校慶歷史與光電球場啟用,衣袖的紅白與黑綠配色,傳遞融合與平衡的價值觀。每一處細節皆展現創意巧思與環保理念的深度結合。 為讓學生理解紀念衫背後的意涵,學校將永續議題融入課程,從寶特瓶再製流程到碳足跡討論,學生參與設計、試穿與布料挑選,讓這件衣服成為學習與實踐環保的活教材。孩子們從中體會「衣著即選擇、行動即影響」,將永續精神內化於生活之中。 校長楊麗美表示,「一件衣服,不只是穿著,也是價值的延伸。我們希望孩子明白,每一次回收、每一次選擇,都是改變環境的起點。」她強調,讓偏鄉學生參與全球永續對話,是教育重要使命,透過行動讓孩子與世界接軌,激發更深層的環境意識與行動力。 新興國小未來計畫將環保材質應用於更多校園服飾中,並透過課程整合與社區合作,推動永續生活實踐。這場由一件校慶服啟動的綠色行動,正逐步在校園扎根擴散,讓環保不再只是口號,而是真正走入每一個孩子的日常。 【漾新聞】#漾新聞 #高雄 看更多新聞 請點選「漾新聞」網址 https://youngnews3631.com/index.php
1 小時前
1 小時前
台灣好報
台積電2奈米擴產!陳其邁陪同卓榮泰出席見證高雄半導體先進製造新里程
【記者 王雯玲/高雄 報導】台...
1 小時前
1 小時前
台灣好報
16次走訪西班牙精選 旅遊作家溫士凱推薦:馬德里百年老店、市場小吃、私房餐廳巡禮/李芷姍
來西班牙旅行,像當地人品嘗一頓...
1 小時前
1 小時前
新頭條
日本發布「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最新風險評估 最多近30萬人死亡
記者樊德惠/台北報導 緬甸28日下午才發生規模7.7的地震,沒想到30日晚間8點左右,太平洋島國東加王國又發生一起至少規模7.0的強震,而日本3月31日更發布「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最新風險評估顯示,若該地震發生,可能近30萬人喪命,經濟損失更可能高達292兆日圓,約65兆元新台幣。 南海海槽位於日本靜岡縣至南九州海域,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帶,歷史上約每100至150年發生一次至少8至9級的地震,最近一次為1946年南海道地震(8.0級),引發的海嘯最高浪高達到4至6米,高知縣附近的農地有15平方公里沉沒入海底,造成日本中部以西地區受災死亡人數1,330人,房屋完全損壞11,591間。 據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預測,未來30年內該區域發生大地震的機率為80%。若發生9級以上地震,預判潛在破壞力可能引發30公尺高的海嘯,約70%的死亡人數(21.5萬)由海嘯導致,重災區則集中在東海地區,至少235萬棟建築損毀、1,230萬人需要避難,災後可能出現3,690萬人斷水、2,950萬戶停電。 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以全球地震活動的一個背景來看,去年2024年一整年全球總共發生了100起規模6以上的地震,其中包括了10個規模7以上的地震,規模6以上的地震一個月大概有8次,但今年2025年年初到3月21日以前,在3月21日以前地震卻是出奇的少,全球總共只有13個規模6以上(含2個規模7以上)非常不尋常,直到3月21日至30日,10天之內全球發生10次規模6以上的地震,其中有2起是規模7以上的地震,分別為3月28日規模7.7以及3月30日的規模7,這其中包括了緬甸規模7.7和規模6.7的餘震,然後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紐西蘭南邊,規模6.7的這場地震是太平洋板塊的隱沒所造成;3月30號有一個規模7.0的地震,然後有一個規模6.2的餘震,還一度發了海嘯警報,直到第3報時才取消。另一個是阿留申群島,也是太平洋板塊隱沒,造成規模6.2的地震;然後在南美洲巴拿馬有一個規模6.5和6.2的地震,也是納斯卡板塊隱沒到南美洲板塊底下所造成。 ▲全球2023/01/05至2025/03/30 M6+地震統計表。(表/郭鎧紋提供) 郭鎧紋強調,比較特殊的是通常不太發生地震的大西洋中洋脊,也出現一個規模6.6的地震和規模6.1的地震,以大西洋中洋脊而言,平常並不太發生地震,但最近地震卻比較頻繁的出現,特別是在冰島那附近還有很多規模5的地震。以全球而言,從最近的3月21號起算到3月30號,發生規模6以上的地震,確實是比背景值大概多了3倍,因此要特別注意全球地震後續的發展,尤其是中洋脊地震變多,會不會可能是印度洋與大西洋正在擴張,因而影響到太平洋,所以地震也就變多。 有鑑於緬甸3月28日發生7.7級地震後,日本也進一步強化跨國災害連動機制,以防範連鎖反應。但儘管如此,日本專家仍指出,日本目前面臨老化社會和救援能力不足與超大城市群疏散難度高等挑戰,加上部分防災設施更新落後,也加重地震風險的成長,令人堪憂。
1 小時前
1 小時前
稍後閱讀

你點擊過「」的所有文章,都會顯示在下方列表。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