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編輯部
她不菸不下廚仍罹癌! 台灣肺癌人口以「不抽菸者」居多?
平時無抽菸習慣、甚至也不常下廚接觸油煙,仍可能有罹患肺癌的可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醫師表示,此前曾收治一名 39 歲女性患者,平時不抽菸也鮮少下廚煮飯,且外出都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連接觸到汽機車廢氣的機會都很少,豈料在員工健檢時發現,肺部竟有 0.5 公分毛玻璃狀結節。
鄭乃源醫師指出,該患者後來進一步轉診至醫院接受開刀手術,切除結節後確認為肺癌第一期,為臨床上定義的早期發現個案。號稱沉默殺手的肺癌,常因早期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不少人甚至認為只要不抽菸或不接觸油煙就無須憂慮。事實上根據癌登資料,台灣的肺癌者患病人口中,不吸菸者比吸菸者來得更多,呼籲民眾切勿輕忽肺癌帶來的風險。

最容易奪命癌症! 肺癌發現時往往已經末期?
根據國健署 2022 年癌登報告指出,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近 40 年,其中肺癌更是高居癌症死亡率之首。鄭乃源醫師表示,由於抽菸、慢性肺病等原因,導致肺癌發生率始終偏高,且死亡率居高不下。台灣常見肺癌以肺腺癌或鱗狀上皮肺癌為主,其中有將近 70% 為肺腺癌。
鄭乃源醫師說明,根據統計資料,從 2002-2014 年共計 13 年間,肺腺癌患者增加 2.4 倍,女性肺腺癌佔比更是從 33% 上升到 41%。由於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等到有症狀再去診斷時,往往已經第三或第四期,加上轉移速度快、死亡率高,因此對國人健康影響甚鉅。

抽菸者減少罹癌人數卻飆高! 得肺癌不只與抽菸、吸二手菸有關
目前醫學界的普遍共識認為,「吸菸」是造成肺癌的最大主因之一,奇怪的是儘管因為禁菸措施、社會氛圍的轉變導致吸菸人口持續下降,台灣肺癌死亡人數仍居高不下。鄭乃源醫師提醒,千萬別因為沒抽菸就覺得沒事,尤其以下高風險族群更應定期篩檢:
1. 吸菸者:無論菸斗、雪茄、電子菸,只要與菸品沾上邊,罹患肺癌的風險便會大幅增加,長期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更是不抽菸者的十倍以上。
2. 接觸二手菸者: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從未吸菸者長期暴露於伴侶或家人的二手菸之中,會增加其罹患肺癌風險 20-40%。
3. 肺癌家族史:有家族史者,可能先天的基因對肺部的保護力較差,又或者長期與家庭成員暴露在相同致癌物,因此導致罹患肺癌機率較常人高。
4. 傳染性 / 非傳染性肺病:曾有過肺病患者,罹患肺癌的機率也會跟著增加。
5. 40 歲以上者:不論男女性只要年紀超過 40 歲者,都應注意是否有罹患肺癌的可能。
6. HIV 患者: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者免疫力較低,因此無法監控身體異常狀況,導致罹患各類疾病的風險都會增加。
7. 飲食不良或體重過輕者:飲食不良與體重過輕者一樣,身體免疫力較差,尤其體重過輕者的各項死亡風險都較正常者多出 2.4 倍。
8. 氡氣或職業暴露:長期處於汙染環境中,可能會導致身體過度發炎,並增加體內氧化壓力或造成基因突變。

1 檢測可精準檢測肺部結節! 醫曝獲公費篩檢「2 大高風險群」
想要有效避免肺癌對健康造成影響,定期進行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檢測是關鍵。鄭乃源醫師指出,診間篩檢到的肺癌病患有高達 89% 為 0-1 期,正是有賴 LDCT 能檢測到約 0.2-0.3cm 左右的結節,與胸部 X 光僅能篩檢出 1cm 以上結節的結果相比差異甚大。
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頒訂的 LDCT 篩檢指引,建議高風險族群最好 50 歲之後便定期進行肺部電腦斷層檢查。鄭乃源醫師補充,由於台灣多數肺腺癌診斷年紀多在 45 歲以上開始出現,甚至更年輕者也有一定罹癌比例,因此建議 35-40 歲時就應有篩檢意識。至於檢查無異狀者,應於每 3-5 年追蹤一次,高風險者則建議至少每 2 年追蹤一次。
不想錯過重要醫療健康資訊,現在馬上點擊加入潮健康 LINE 專屬讀者社群
延伸閱讀:
咳嗽有痰又發燒當心「肺結核」! 傳染途徑、症狀、高風險群一次看
肺癌「這原因」佔 8 成! 有「毛玻璃結節」需開刀? 2 種人要盡早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