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春生/雲林 報導】李太太罹患糖尿病 30 年,近期檢查發現腎功能逐漸下降,原先只關注血糖控制,但因腎功能不佳,一時不知如何調整飲食,導致體重下降。根據衛福部統計,糖尿病為國人 10 大死因之一,糖尿病若未妥善控制血糖,易引發併發症,其中腎病變是常見併發症之一。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營養師胡靖意表示,糖尿病患血糖與血壓控制不佳,會加重腎臟負擔,進而導致蛋白尿。當出現腎病變時,需先穩定血糖與血壓,並調整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比例。
腎病變患者需攝取充足熱量,避免因熱量不足而分解肌肉,進而加重腎臟負擔。對於不同期別的慢性腎病,飲食控制也有所不同。以下為慢性腎病飲食建議:
第 1~2 期 (腎絲球過濾率>90~60):均衡飲食,無需特別限制。
第 3a 期 (腎絲球過濾率 45~60):開始適量限制蛋白質攝取。
第 3b 期 (腎絲球過濾率 30~45):蛋白質攝取量限制在每公斤 0.6~0.8 克,並注意磷、鉀攝取。
第 4~5 期 (腎絲球過濾率 <30):需嚴格限制蛋白質與磷、鉀的攝取。
限制蛋白質攝取時,應優先選擇高生物價蛋白質,並避免加工肉品如香腸、火鍋料等。第 3b 期以上患者須避免高磷、鉀食物如肉汁、菜湯、果汁、堅果及麥片等。可透過低氮澱粉(如冬粉、米粉、地瓜)補充熱量,但需注意低氮澱粉為碳水化合物,過量會升高血糖,因此應計算在每日飲食中。此外,攝取適量膳食纖維有助於維持血糖穩定,促進益生質生長,減少發炎。
胡靖意營養師提醒,台灣人對保健食品有特殊依賴,但最重要的是控制飲食、按時服藥及保持運動習慣,以有效控制血糖,延緩腎病變進展。胡靖意營養師專長於糖尿病與腎病飲食,並擁有在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高雄榮總等醫院的豐富經驗,專精於糖尿病、腎病飲食照護、減重飲食等。她強調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延緩併發症的關鍵。
〈糖尿病腎病變飲食營養照護 良好習慣延緩併發症〉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台灣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