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頌安
2007年9月22日是兩個兒子的母親,內人秀蘭60歳生日,也是他倆兄弟的教母 Sra. Maria 莊鏡兒親家母的70歲大壽。以定、以尚兩兄弟,和長媳佳禧早早就籌畫了我們六個人,去西班牙作為期兩週的團聚慶賀之旅。
當我們到達塞維亞市 Sevilla ,當地的主教堂是我們主要的觀光重點。除了它莊嚴宏偉的外觀,其實它是一座擁有豐富的雕塑裝飾和藝術作品的宗教博物館。但是我們最想瞻仰的是發現新大陸的傳奇人物哥倫布 Cristobal Colon 的靈柩。
雖然有專家考證,哥倫布是逝世在南美洲的多明尼加,遺體並沒有運回西班牙,主教堂𥚃停放的是他兒子的遺體。但是塞維亞的父老們堅信主教堂內停放的是哥倫布的靈柩,是塞維亞市的驕傲!
塞維亞市的中央公園,還有一座高聳入雲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 Isabel La Católica 紀念碑,感念這位有遠見雄圖的偉大女王。此碑沒有女王的人像,而是一頭雄獅和一艘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模樣的大帆船,特具巧思,令人印象深刻,不由得發出由衷的讚歎和崇敬。
哥倫布是義大利人,曾服役於葡萄牙海軍,學會了遠洋航海的技術。他深信大地球形之說,認為從歐洲西航可以抵達東方的印度、中國。他遊説諸國國王想要實現他西航之圖,被人認為不切實際,拒其所請 ⋯ 最終他說動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費爾南度二世得到資助,實行他西航計畫。
當時歐洲市場須要大量的香料、茶葉 、瓷器 ⋯ 希望找到去東方的新航缐,方便採購這些急需的東方物品。而且當時西方帝國主義抬頭,歐洲各王國開始「經濟競爭」,想方設法到世界各地,建立貿易航線和殖民地,來擴充財富,強大國力。
哥倫布得到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他還提出了航行成功後,國王任命他為海洋將軍、新領地的總督、並將新領地的收入的10%歸他所有,居然得到了國王的同意。於是在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帶著國王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向正西航行而去。
經過七十晝夜的艱辛航行,1492年10月12日,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其實他到達的是現在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命其地為「聖薩爾瓦多」,在1493年3月15日回到了西班牙。後來他又三次重複向西航行,站在歐洲人的立場看,他始終不知道自己發現了新大陸,一直以為是印度。所以他把當地的土著稱之為「印地安」,意思是印度人。
哥倫布去世多年以後,一位叫「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多年研究多方考察,才知道哥倫布發現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新大陸。這個新大陸雖然是哥倫布發現的,但是這個新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者名字,命名為「亞美利加洲」。但是西班牙、美國等國家把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日子法定為假日「哥倫布日」,西班牙和諸多中美洲國家更以10月12日為國慶日,以紀念這位傳奇人物。
哥倫布1492年第一次航行到達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後來三次航行先後到達大小安地列群島,加勒比海岸的委內瑞拉,中美洲各地,並且宣布它們都是西班牙帝國的領地。哥倫布開闢了延續幾個世紀的歐洲探險殖民海外領地的大時代,對西方世界歷史發展有無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棉花、馬鈴薯、地瓜、南瓜、番茄、玉米 、花生⋯ 這些物品都是哥倫布在1494年前後由美洲各地帶回到西班牙傳至歐洲,再傳到菲律賓,又輾轉傳到我國閩 、浙、台灣等地。因為我國慢慢在各地普遍種植了這些不需要很多水分的雜糧,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吃」的問題,因此在明末清初人口大增上億 。所以地瓜、玉米,有番薯、番麥之稱,這就是哥倫布對中國對世界的重大貢獻之一。(圖片筆者提供)
〈西班牙塞維亞市和哥倫布/袁頌安〉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台灣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