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會從發發爾衛系列賽的各組別完賽比例和女性參與率開始談起,並針對各組別的特性和完賽成績去計算相應的EPH做比較,70k和40k的組別會有相應的排名變化圖,70k組別有特別針對賽道的分段做EPH的計算,未來或許可以當作選手配速的參考依據;40k組別則借用了全馬常用的前半程和後半程的分段時間來進行配速策略的描述,不過這邊的分段是用前2/3和後1/3進行,原因無他考量接近中午的氣溫和選手心理。

第二天的賽程有東卯起降組和坡津加登高組,羅列出了各組的TOP10選手和相應的EPH圖表供大家審視東卯起降組的高速張力;決定出台灣最強登高選手的坡津加組,筆者這邊也羅列出了TOP10、相應的EPH和VAM(垂直速度),進行簡單的分析。
前情提要並簡述一下,筆者本文所使用的EP、EPH和VAM,可以用以下方式進行簡單了解,EP像是開車時的預計行車距離,EPH像是開車時的時速表,VAM則是引擎的轉速表。
若以常見的馬拉松來比喻的話,全馬距離42.2公里,累積爬升高度為180m,
則EP(耗力指數, Effort Point) = 距離(k) + 爬升高度(m) / 100 =42.2 +180/100
計算上述常見馬拉松的距離和爬升可以得出,該場賽事的EP=44,那這個EP可以用來幹嘛呢?可以簡單用來衡量一場越野賽的耗力程度,以發爾衛40k組別來說距離為 46.5公里,爬升高度為3250m,則可以計算出EP=79,可簡單視為跑一場80公里左右的平路超馬來進行概念性地衡量,僅有概念性衡量,實際執行的情況筆者不負責。
EPH是時速表,EPH = EP / 時間(h) ,時間的單位是以小時計
若一選手以4小時左右完成上述的全馬,則該選手在單場的EPH為11,若該選手想要衡量或評估參與發爾衛的賽事,則可能預估最快完成的時間為7小時左右,不考量各種技術地形能力、補給、肌纖維適應強度等等的情況。
VAM是轉速表,VAM(垂直速度) = 爬升高度(m) / 時間(h)
這個數據在馬拉松幾乎不用用到,起初是從自行車的數據而來的,筆者以坡津加登高組為例,本組別爬升高度為1040m,若J選手用1個小時就完成該賽段,則J選手的VAM=1040,倘若歪選手使用了2個小時才完成該路線,則歪選手的VAM=520。
賽報正式展開,看排名以前,來看看這場FAR FAR Away的激烈戰況,整體賽事的完賽率落在77%,其中發發爾衛70k組別的完賽率不足5成和發爾衛40k組別的完賽率不足7成,女性參與且完賽比例較高的是東卯起降組和坡津加登高組別。
70k組別,男子冠軍是許松明、女子冠軍是莊雅筑;
40k組別,男子冠軍為張致遠、女子冠軍是高琬雲。
賽前大預測的部分,結果是全軍覆沒,筆者檢討並無考量到天氣炎熱造成的成績差距
70k男子選手完成的EPH皆落在EPH=9以上,女子則是EPH=7之上;40k組別則相對更為高速,冠軍甚至接近12,前三名都有11以上的水準,女子選手也有9以上的成績,考量當天的天氣炎熱,跑完的選手身上都鋪上一層白霜(鹽巴)的條件下實屬困難
70k男子組的排名變化,前面八名都有排名交替,只有第三名穩坐泰山,不過排名的變化大多落在CP6大道院之前,僅有一二名在最後那座坡津加有排名互換的情況,且男子冠亞軍的時間差距也不到2%。
70k女子組的排名變化,則主要落在三四名中間一直交換排名直至抵達谷關會場,冠亞軍之爭在可以看到彼此進度的坡津加山宣告領先易主,但最終時間差距不到1%。
(EPH)
細看發發爾衛70k組別的配速,表中的單位為EPH,從表中可以看到開賽時的配速都比最終全場平均快上不少,男子都快上1-2左右,女子則是2以上,顯見開賽時的張力之大;CP2-CP6的太陽出來影響,皆有一定程度的降速,僅祥裕和雯婷在這段有加速,孟芸和筱菲維持幾乎等速的EPH;關鍵的CP6-CP8,男子選手能繳出>8和女子選手能繳出>6.5左右的配速也幾乎保證了排名,最後的坡津加則顯現出了耐力型選手的強項之處,有松明哥和登茂哥將配速保持在7.5以上,但也有可能是CP8時進行節奏調整導致更多休息時間讓很多選手配速下修不少。
40k男子組在CP3德芙蘭後排名幾乎底定,至多三四名有共跑而已,最終男子冠亞軍的時間差距不到2%。
相較於男子組的看得到追不上,女子組的排名則是千變萬化,第一名的琬雲直到CP5過後才底定,中段還卡在第二名的曾晴最終落居第四,黑馬出現在第三名的李佳晏,沒太多參賽經驗的她,聽她教練轉述曾經也是馬場好手呢,期待在越野的發光發熱,最終冠亞軍的時間差距僅有1.5%左右。
作為分析流派的寫手,當然不能只有列個排名就交差,標示紅色的標準是「前後差距小於等於5%」,概念像是馬拉松的前半程和後半程是否跑出negative split一樣,前十名的選手共有5位跑出前後配速差距不大的情況,其中第四名的Keven更是跑出真 Negative Split儘管這次的分析並不是對半剖,而是以前2/3後1/3去切分段,但考量當天極度炎熱的情況,這樣子的配速表現實屬難得,或是根本在算計之中。
女子組的部分前面10名的選手,有7位都是以較為平均的配速前進,相較於男子組的大鳴大放,女子選手顯得較為保守,更有兩位跑出Negative Split的情況,包含先前提到的黑馬-李佳晏,最終也是後1/3最快的配速繳卡登上頒獎台。
賽前大預測的部分,有猜中的有只有坡津加登高的女子組,較為接近的有登高男子組
賽況分析來到,第二天的東卯起降組和登高組,起降組的男子冠軍是林柏宇、女子冠軍為吳珮倫;坡津加登高組男子冠軍是劉懷傑、女子冠軍是鄭柔。起降組的男子冠亞軍時間差距為較大的3%,女子冠亞軍則相對接近,以不到1.5%的時間差距分出勝負;登高賽的短時間高強度,讓男子冠亞軍的時間差距僅有0.95%,女子冠亞軍則有約1.75%。
本組前五名皆繳出EPH >13的數據,其中冠軍Charles更有14.1的表現,獲勝實至名歸,且前十名都破2小時,算是把目前大道院來回東卯的Strava榜單刷了個遍。
女子組的部分冠亞軍皆有EPH>11的表現,前九名都以EPH>9繳卡,可惜的是前三名的激烈競爭沒能將成績更靠近2小時一些。
坡津加登高前四名競爭激烈都以EPH>14繳卡完成,前三名的VAM(垂直速度)幾乎都在1000,更有6位將完成時間壓進70分鐘內,期待來年可以看到一小時內的成績。
女子登高以鄭柔的VAM(垂直速度)>800和愛娟的接近為最佳和次佳,前四名都以EPH>10繳卡,其中讓人驚豔的是聽說因為工作忙碌沒甚麼練的Windy也以接近破百的成績完賽。
回顧發發爾衛系列賽,筆者以一句話作為總結,2025年的選拔賽肯定只是點燃台灣越野戰火的開端,期盼各位越野夥伴可以互相砥礪激盪出更強的選手甚至是菁英國手。
激情過後,以為要降溫了嗎?怎麼可能,肯定要來點更加刺激的,下周比賽來到三義的火炎山,從國道經過就能看到那具有光禿禿的特殊山形的火炎山,選拔賽還有兩場早上的開場為登高賽,下午則是極速起降組。
比賽起點為火炎山登山口-火炎山三角點,距離3.18k、爬升海拔378m。
男子選手的亮點在於台灣TNF的兩位選手都出賽了,匯集坡津加登高前五名還有隱藏人物雙淯的泓淯和庭淯,但基本上這場比賽男子組的出發順序和最終排名肯定火藥味十足;女子選手,坡津加登高前兩名都有出賽,還有詣淳不曉得是否已經從不適中恢復了,還有發爾衛苦瓜獎的曾晴和上一屆國手菀芳同場競爭,鹿死誰手想必只有去火炎山一趟才會知道吧?
路線為火炎山FKT O型,比賽需要跑兩圈,一圈的距離6.68k、爬升海拔384m。
火炎山極速起降,男子組的部分出賽順序跟最終排名大概換位的機率不高,有趣的是計時賽的賽制考驗的也是配速跟把自己逼死的能力,TNF代表選手就不特別提了,甚麼台灣越野一哥aka越野小帥aka肥肉一直超速的周青還有越野小王子變成越野王子akaCCS創辦人aka近期轉型心靈成長課程(誤)的晏慶就不用再特別提了吧;發爾衛40k跑完還特別把裝備丟掉這樣避免選上國手的招式實在是太爛了,隔天再跟沒事一樣跑個登高賽還不小心拿總一的B2B戰將頭哥跟常勝軍詠鉦也有參賽,還有上一場東卯起降組前10名有8名有參加,還不來趕快安排來現場一睹喘死人的競賽嗎?
女子組則聚集了發發爾衛、發爾衛、東卯起降的冠軍,雅筑、琬雲和佩倫,發爾衛和東卯起降的季軍,佳晏和敏惠,還有虎視眈眈的曾晴、上一屆國手宣諭、上一場稍有不適的秀婕和隱藏人物江湖人稱大安女團珈瑩,如果看膩了男子選手的廝殺也歡迎來看看女子選手的美麗頂尖對決呦,邀請大家帶著爆米花或甜甜圈和飲料來現場看戲,行有餘力的話也歡迎在賽道中喊選手叫他們死命地「跑起來」!
除了選拔賽之外,當天還有無限循環組,歡迎帶著甜甜圈來跑甜甜圈。
【延伸閱讀】
路跑有金標、越野也有 ITRA 認證!The North Face 100 台北越野挑戰賽接軌國際
這篇文章 激戰戰報 2025 WMTRC中華台北選拔賽 最早出現於 Don1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