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元鴻(軍武科技觀察家)
現代航空母艦作為海上作戰平台,其載機數量直接決定整體打擊能力。而美國最新的「福特級」航空母艦,在設計上採取一項引人注目的創新:將艦島(也稱為島式艦橋)向後移至靠近艦尾的位置(約船身五分之一處),並在“ 減肥 ”設計下大幅增加飛行甲板面積。根據《Navy Times》圖表顯示,「福特號」的飛行甲板面積比前代「尼米茲級」多出約8000平方英尺,僅這一增量就能容納8架F/A-18E/F“ 超級大黃蜂 ”戰機,使得其最大艦載機數量輕鬆超過75架。
一、艦島後移:釋放飛行甲板與改善氣流環境
在航空母艦的設計中,艦島不僅是指揮中心的所在地,更負責整合雷達、通訊和航空管制系統。然而,艦島作為突出的上層建築,也會對飛行甲板上的氣流產生影響,進而影響艦載機的起降作業。福特級艦艇將艦島向後移動,主要出於以下考量:
1、增大前部飛行甲板空間
將艦島向艦尾側移,可在艦首保留更大的飛行起降空間。這一設計使得飛行甲板上的跑道延長,對於重型噸級噴射機而言,能夠提供更充足的加速起飛空間,從而提高起飛效率與作業安全性。
2、減少氣流干擾
飛機在降落過程中往往需要加入起落航線,而航母基本上操作時是加入左航線以進場降落。如果艦島位於較靠前的位置,可能會對飛行甲板產生不利亂流,增加降落事故風險。艦島後移能使前段甲板空氣流動更平穩,減少氣流干擾,從而確保艦載機安全降落。
3、內部系統與重心配置優化
福特級配備電磁彈射器(EMALS)、新型阻攔裝置(AAG)以及先進的武器升降機等系統。艦島的後移不僅釋放前部甲板,更有助於調整整艦的重心和平衡,從而更好地適應新技術系統的配置與運作需求。
二、“ 減肥 ”艦島:小而精悍的設計理念
除了艦島位置後移外,福特級還致力於將艦島“ 減肥 ”,即縮小上層建築的體積。而縮小艦島有多種好處:
1、節省甲板空間:較小的艦島能夠騰出更多飛行甲板面積,直接提升載機數量和作業效率。多出的8000平方英尺空間,可容納額外8架戰機,這對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整體打擊能力意義重大。
2、降低雷達截面:減小艦島尺寸,同時也有助於降低航空母艦的雷達反射截面,提高隱身性能,對於現代海戰環境中,躲避敵方探測具有關鍵作用。
三、綜合效益:提升戰鬥群作戰能力
福特級航空母艦艦島後移的設計,不僅是對艦載機起降環境的優化,也是對未來戰場需求的前瞻性佈局。釋放前部甲板空間、減少氣流干擾,與新一代航空系統完美結合,使得福特級在艦載機數量和作業效率上遠超前代產品,從而在遠距離精確打擊和空中防禦上形成明顯優勢。
整體來看,福特級航空母艦將艦島後移、縮小艦島體積的設計,充分呈現出現代航空母艦在載機量、飛行甲板運作以及整體匿蹤性能等全面的提升。這不僅意味著美國海軍在戰略技術上的持續創新,也為未來航空母艦的設計提供重要參考。畢竟,科技創新始終是軍事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圖/作者提供)
〈福特號航空母艦:艦島後移的戰略智慧/蔡元鴻〉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台灣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