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兒童便秘怎麼辦?小兒科醫師詳解三大關鍵期與改善方法

Vendor Icon

台灣好報

4 月. 17, 2025

【記者 林禾/臺北 報導】兒童便秘是常見的健康問題,家長若發現孩子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或大便偏硬,就應多加注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韋廷指出,便秘的典型症狀包括一週排便少於三次、排出硬便、排便過程中用力或疼痛,甚至可能因大便太硬太粗而堵住馬桶,或在糞便、擦拭用的衛生紙上出現血跡。

陳韋廷醫師提醒,硬便或由硬便引起的肛裂會使排便時更疼痛,導致孩童產生排便恐懼,進而憋大便。這樣的行為會讓大便在腸道中停留更久,水分被再次吸收後使大便更加乾硬,形成惡性循環,便秘情況也會愈加嚴重。

三大好發期 家長應特別留意
根據臨床觀察,兒童功能性便秘常出現在三個階段:
1. 嬰兒期開始吃副食品時:此階段母奶或配方奶攝取量減少,飲食型態轉變,容易出現便秘。
2. 幼兒如廁訓練階段:因如廁壓力或抗拒坐馬桶,導致排便習慣尚未建立。
3. 學齡兒童上學後:有些孩子會排斥在學校如廁,長時間憋大便造成便秘。
陳韋廷建議,家長應在這些時期特別注意孩子的排便頻率、糞便形狀及排便行為。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早諮詢醫師評估,尤其需排除少數與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器質性病因相關的便秘問題。

三大治療重點:飲食、習慣、藥物並進
陳韋廷指出,便秘的治療可分為三個方向:飲食調整、排便習慣建立及藥物輔助。
1. 飲食習慣調整
水分攝取:建議依體重調整,一般來說,體重 10 公斤的兒童每日需約 1,000 毫升水分。
膳食纖維攝取:幼兒每日應攝取 2~3 份蔬菜與 2 份水果;學齡兒童則建議 3~4 份蔬菜與 3 份水果。
2. 排便行為建立
建議每天安排三餐飯後坐馬桶約 5 分鐘,此時胃結腸反射會使腸道蠕動增加,有助於排便。
若馬桶高度不適合,可使用小板凳協助孩子讓膝蓋高於肛門,促進排便力道。
3. 必要時使用藥物輔助
對於便秘情況嚴重、直腸內已有硬便堵塞的孩童,可能需要使用塞劑或口服軟便劑幫助清除堵塞,再透過維持期的藥物持續改善。陳韋廷強調,這類藥物治療應與飲食與行為調整同時進行,並由醫師評估適當劑量與使用時機。(照片示意圖翻攝自 Google Map 街景服務)

兒童便秘怎麼辦?小兒科醫師詳解三大關鍵期與改善方法〉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台灣好報》。

author avatar
台灣好報
『好報』報系:《# 台灣好報》《# 兩岸好報》 ◎看好報・有好報◎ ◎新媒體 5.0・最優質報◎ 『好報粉絲團』FB 搜尋《台灣好報》 『好報視頻』YouTube 搜尋《台灣好報》 YAHOO!、PChome、LIFE、YamNews、Match、Google News、OwlNews 新聞也看得到喔!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
  • 複製
  • 贊助
  • 稍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