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治療 的新聞都在 OwlNews
# 治療
OwlNews編輯中心
台灣首次《醫事人員愛滋認知度調查》結果出爐! 逾八成醫事人員不清楚愛滋新知
台灣愛滋病學會與護理學會攜手疾管署與昆明防治中心,共同推動愛滋友善醫療環境
9月. 02, 2024

9月. 02, 2024
台灣好報
禽蟎叮咬讓你癢到花容失色 小心衣物夾禽蟎入境
【記者 劉芳妃/嘉市 報導】養...
7月. 03, 2023

7月. 03, 2023
健康醫療網
中風後引非流暢型失語 經顱磁刺激治療助恢復說話與自信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60歲黃先生曾經能言善道、幽默風趣,但中風之後一切都改變了。由於左側中大腦動脈出血,造成左腦主管語言功能的皮質區域受損,引發非流暢型失語症。雖然能理解簡短的口語指令,但無法理解連續的對話內容,口語表達僅能發出一兩個單音,無法仿說詞彙或短句,閱讀及書寫
7月. 03, 2023

7月. 03, 2023
健康醫療網
就是想生氣!近五成女性有「經前症候群」 中醫這樣治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日前,一名年約三十歲的王小姐至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門診就醫,自述每個月總是有幾天特別容易心情煩躁,情緒莫名沮喪而且很容易生氣,同時伴隨著乳房脹痛、下腹脹痛、頭痛以及四肢水腫等不舒服的症狀。經醫師詳細詢問後,發現這些症狀總是在月經來之前,而隨著月經來了之
7月. 03, 2023

7月. 03, 2023
潮健康
睡眠呼吸中止症恐引發心肌梗塞、腦出血! 拜登也在戴的「連續正壓呼吸器」是什麼?
潮健康/綜合報導
嚴重恐慢性缺氧!
拜登因睡眠呼吸中止症戴正壓呼吸器
高齡80歲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傳出因「睡眠呼吸中止症」而正在接受配戴「連續正壓呼吸器」(CPAP)的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分為阻塞型、中樞型與混合型,其中,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是睡眠呼吸障礙最常見的一種,也是老年患者最常發生的睡眠呼吸中止類型。
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生原因包括肥胖、上呼吸道結構異常、喉咽部的肌肉張力下降等,導致上呼吸道反覆性塌陷與呼吸道氣流停止。成人睡眠中每小時有5次以上的呼吸暫停或呼吸不足,每次持續10秒以上並伴隨血氧濃度下降,即屬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嚴重者會引起慢性間歇性缺氧,增加心血管疾病與代謝性疾病風險
由於解剖構造及呼吸調控機能退化,老年人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更高於年輕族群,65歲以上約有1-3成患有睡眠呼吸障礙,而老年人的睡眠呼吸障礙症狀較不明顯,認知功能退化又容易被誤會是自然老化,易因此延誤診斷與治療。
不只肥胖、下巴短是高風險!
醫:睡眠呼吸中止恐致睡夢猝死
拜登配戴連續正壓呼吸器一事傳出,引起各界關注老年人睡眠呼吸障礙。奇美醫學中心睡眠中心主任陳志金醫師亦在社群發文指出,「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是發生在肥胖、下巴短、身材高瘦等族群,尤其在老人家身上,也會相當程度的發生率。
陳志金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夜晚容易有頻繁夜尿,白天則會精神不濟,容易打瞌睡,也有出現記憶力、專注力變差等情況,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不接受治療,不只會增加心肌梗塞、腦中風、腦出血的風險,也會增加交通事故發生的機率,也有一定機率造成在睡夢中猝死,而在睡眠時配戴「連續正壓呼吸器」(CPAP)是目前標準、有效的治療方式。
嚴重睡眠呼吸中止增死亡率!
連續性氣道正壓呼吸器是首選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對健康的影響不可小覷,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AHI大於30次/時)可能明顯會增加死亡率
,哈佛大學醫學院也提醒,除了呼吸暫停以外,患者還可能出現窒息聲或喘息聲,而一般人可能無法自行察覺,需要由床伴或家庭成員觀察反應。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造成白天過度嗜睡,進而造成致命性的意外事件。
目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方式包括改變睡姿(使用側睡枕或側睡床墊)、過重族群減重、佩戴止鼾牙套(將下顎舌頭及軟顎向前拉,增加呼吸道)、配戴連續性氣道正壓呼吸器、手術治療(例如懸壅垂和咽喉整型手術)、氣切手術等,其中連續性氣道正壓呼吸器能維持呼吸道暢通,是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首選方式。
食藥署指出,連續性氣道正壓呼吸器的作用原理,是透過內建的空氣馬達提供一股正壓力的氣流,經面罩後進入呼吸道,搭配壓力或流速感測器,或是加溫加溼,功能,提升配戴時的呼吸舒適性,讓患者的呼吸道在睡眠期間維持通暢,唯使用時應注意機器運作壓力,並定期回診追蹤病情。
資料來源:Snoring and Sleep Apnea -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美國報導拜登佩戴CPAP
(連續正壓呼吸器) -
Icu醫生陳志金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好眠小幫手-陽壓(正壓)呼吸器王馨儀 林坤霈:〈老年人的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臺灣老誌第10卷第4期
不想錯過重要醫療健康資訊,現在馬上點擊加入潮健康LINE專屬讀者社群
延伸閱讀:預防糖尿病要「用睡的」! 研究:早睡幫助脂肪代謝、控制血糖每晚打鼾更容易中風、心臟病?
醫曝「睡眠呼吸中止症」改善方針:生活少做「2件事」
7月. 03, 2023

7月. 03, 2023
桃園電子報新聞網
假牙少一顆竟卡在這 北榮桃園分院及時取出保命
一名70歲患有巴金森氏症且長期臥床的李伯伯,因肺炎於台北榮民…
本篇文章轉載自 桃園電子報。
7月. 03, 2023

7月. 03, 2023
健康醫療網
男孩突爆瘦4公斤!竟罹「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 醫1招改善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位11歲的男孩三個月瘦了四公斤,食不下嚥,胃脹難忍,父母以為小孩得了厭食症,緊張得四處求醫,卻一再被以胃炎醫治,就醫經醫師詳細檢查發現,該男孩罹患了「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十二指腸被壓扁,食物無法通過,最佳的「處方」是增胖,一段養胖後,果然不藥而癒
7月. 02, 2023

7月. 02, 2023
健康醫療網
長輩喝水常嗆到恐是「肌少症」上門! 2簡易檢測評估診斷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隨著年齡增長或其他病因,例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導致肌肉質量的減少而發生「肌少症」,造成肌力下降、行動不便、甚至失能。醫師提醒,其實「肌少症」配合適當營養補充,包括足夠的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D,在經過持續運動復健治療後,多數都能有意義的增強肌力及
6月. 15, 2023

6月. 15, 2023
健康醫療網
過去「巴比妥」大受歡迎 為何現在管制、減少使用?藥師公會曝2原因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新北幼兒園「巴比妥」案鬧得沸沸揚揚,民眾相當關注,各界都非常關切,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呼籲,主管單位應進行藥物溯源,儘速找出幼兒園使用藥物的來源,避免外界過度臆測,造成社會恐慌、傷害第一線醫療人員。
不過,「巴比妥」到底是什麼?藥物使用有哪
6月. 15, 2023

6月. 15, 2023
好醫師新聞網
脊椎疼痛十多年 微創減壓2天出院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桃園報導
圖:何京澤醫師執行單孔脊椎內視鏡手術/聯新醫院提供
單孔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傷口僅僅約1公分、手術過程中流血量非常少,同時因為沒有侵犯到其他周邊身體組織,不會徒增不必要的傷害與恢復期,能很好的處理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等疾病。據臨床統計,9
6月. 15, 2023

6月. 1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