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物價驚驚漲荷包大縮水!民眾:不吃雞排了

Vendor Icon

桃園電子報

2 月. 15, 2023

民眾 v.s 記者說,「(什麼東西漲價後比較少買?),漲價後(少買)便當吧,就是有些便當我可能超過 100 塊就會比較少吃。」

民眾說,「一些吃的吧,例如一些餐廳之類會比較少去吃。」

物價驚驚漲,薪資漲幅跟不上,哪些東西,漲價後就不吃、網友一面倒說雞排。

來到這家去年才漲過的雞排店,老闆也說,漲價後兩周,生意明顯下滑。

雞排店老闆李竹焜說,「可能你漲價開始的時候,大概兩個禮拜到三個禮拜之間,客人的消費(力道)會明顯的稍微有點下降,如果狀況好一點的話,應該是(一天賣)30~40 片雞排,漲價那段期間來講的話,大概每天大概只會賣剩下差不多 10 片上下。」

物價漲!哪樣東西不吃了? 「這款」排名第一

錢包壓力爆表,近三年來,上自連鎖餐飲集團,下至路邊攤,全都難逃漲幅潮,因此網友調查後發現,民眾少吃的還包括:手搖飲、牛肉麵、烤玉米、蚵仔煎、蔥油餅等等。真的是這樣嗎?

除了雞排是網友號稱,漲價之後就不敢買的東西,號稱雞排好夥伴的珍奶,手搖飲也是榜上有名。

民眾說,「會縮減喝飲料有可能一個禮拜也不會喝飲料。」、「後來漲價變成每一杯大概 70、80 元以上,都跑去便利商店買飲料比較多了。」

物價漲!哪樣東西不吃了? 「這款」排名第一

​​​​​​​​​​​​想要省荷包,下午茶、點心、飲料非必要支出,通通成為減項,但也有民眾認為民以食為天,要省就省用的吧!

民眾說,「鞋子吧跟衣服吧,(以前)鞋子有新款的都會考慮,有衝動(買新的),但最近鞋子漲得比較誇張。」

面對原物料上漲,各餐飲業不得不漲價,也讓消費者開始斤斤計較,想省錢要縮減那些開支,成為上班族熱烈討論的話題。

本篇文章轉載自 桃園電子報

author avatar
桃園電子報
桃園電子報綜合性新聞網站,報導最多地方新聞、即時追蹤全國重大事件、時刻關心您在乎的事。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
更多相關新聞
區塊客
MICA Daily|高盛:明年第二季 Fed 將開始降息
高盛集團的兩位經濟學家指出,美國 Fed 將於明年第二季開始降息,每季預計降息一碼(0.25%),他們認為目前美國通膨已經緩緩靠近 Fed 當初所設定的目標, 利率政策到時將從高利率降至正常化水準,高盛也預測下一次 9 月 FOMC 不會升息,報告解釋核心物價指數的成長放緩,已經讓再度升息顯得沒有必要。 這篇文章 MICA Daily|高盛:明年第二季 Fed 將開始降息 最早出現於 區塊客。
波新聞
美聯準會上調利率 25 點 未達緩解通脹將持續加息
波新聞─陶泰山編輯 新華社報導,美國聯邦準備委員會 1 日宣布,上調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 25 個基點到 4.5% 至 4.75% 之間,符合市場普遍預期。這也是聯準會今年第一次加息。 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在宣布加息 25 個基點後表示,雖然目前的數據顯示,美的通脹緩解,但是還遠未達到目標,聯準會仍將持續加息,堅定地致力於降低通脹。 鮑威爾表示,目前所看到的通脹緊縮並未以犧牲勞動力市場為代價,但是經濟形勢仍處於緩解通脹的早期階段,工作尚未完全完成,聯準會也尚未採取足夠嚴格的政策立場。鮑威爾表示,聯邦基金利率肯定有可能保持在 5% 以下,但不要指望 2023 年會降息。 他說,有信心通脹率能夠回落至 2%,且不會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也不會導致失業率顯著增加。 圖/聯準會主席鮑威爾,維基百科
波新聞
英罷工潮不歇 通脹居高不下生活成本飆升
波新聞─陶泰山編輯 外電綜合報導,最近多個歐洲國家發生罷工,其中英國接連不斷的罷工潮尤為激烈,對社會民生領域造成巨大影響。而在交通、醫療、郵政等多個行業紛紛罷工的背後,實則隱藏著持續升高的通脹壓力下,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 英媒近期報導,英正在經歷一輪被認為是該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工浪潮。 報導指出,數千名救護車工作人員將於明年 1 月 11 和 23 日再次舉行罷工。之前,護理專業從業者工會皇家護理學院已於 12 月 15 和 20 日發起兩場護士大罷工,數萬名護士離開崗位走上街頭,抗議薪資待遇與工作條件,並要求加薪 19%。 報導說,英醫療系統的罷工非常罕見。在此之前,皇家護理學院在 106 年的歷史中從未罷過工。救護車罷工也是 1990 年以來的第一次。除護士外,急救人員及國民醫療服務體系其他工作者也在 21 日舉行罷工。 在罷工前,英醫療系統就已嚴重承壓。護士抱怨人手不足導致超負荷工作,呼叫救護車服務的等待時間也越來越長。護理人員和救護車工作人員抗議繁重的工作及之前僅有 4% 的加薪幅度,他們認為這構成實際減薪。 在衛生系統的罷工行動之前,最引人關注的是交通系統持續幾個月的罷工。11 月 10 日,由全英國鐵路、海路與公路運輸工會及聯合工會組織的罷工,就曾使倫敦地鐵幾乎癱瘓。由於工會與鐵路公司之間的談判仍未成功,鐵路系統的員工於 12 月 24 至 26 日再次罷工。火車司機則計劃在 2023 年 1 月採取行動。 繼鐵路、醫護等行業掀起罷工浪潮後,英的數萬名公務員也通過投票支持並通過一項要求政府漲薪的決定。泰晤士報報導,這些人涵蓋約一半的政府和公共服務機構人員,其中近九成的人讚成罷工,他們來自郵政、邊防、出入境等多個部門。 半島電視台報導,衛生、交通和多個政府機構的大量人員罷工,可能會使英政府和社會運轉面臨巨大挑戰,民眾面臨著看病難、出行難和網購難等問題,隨之而來的還有數十億英鎊的經濟損失。 醫療系統的罷工尤其引發擔憂,部分醫院已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這次罷工發生在最糟糕的時間,目前新冠疫情、A 型鏈球菌暴發和不斷上升的流感病例,已經讓醫療系統承壓,即便沒有罷工,該系統的運行就已經非常困難。 英政府擔憂接連不斷的罷工會造成民眾就診需求積壓,而這將導致聖誕季期間本就繁忙的醫療系統再添重負。為此,政府勸導公眾只有在危及生命的情況下才撥打 999 急救電話,並且避免做任何冒險的事情。 對於大部分英人而言,聖誕和新年期間的出行困難大概是最頭痛的問題。12 月 23 至 31 日,交通系統天天都有罷工活動,全面覆蓋到國家公路、鐵路及民航運輸領域。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鐵路、海事和運輸工人全國聯盟本月將舉行 4 天大罷工,參與者將達到 4 萬人,這意味著鐵路系統的全面停擺。 此外,歐洲新聞網報導,公共和商業服務工會組織的罷工,其參與者主要供職於希斯羅、蓋特威克、曼徹斯特和格拉斯哥等國際機場,他們的缺崗將大幅延誤機場安檢和行李托運等服務。業內分析,這場罷工將影響到 1 萬架次航班,波及 200 萬名旅客。 這次英國罷工潮的背後,固然有不同行業各自的特殊原因,但更根本的共同原因是持續通脹使得民眾生活成本飆升,日子更加艱難。 10 月英的通脹率高達 11.1%,創近 41 年新高,11 月雖回落至 10.7%,但仍處於 40 年來的高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考慮到通脹等因素,明年英的家庭收入將下跌 7%,回落至 2013 年水平,是自 1956 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大跌幅;而公共部門員工則首當其衝,2022 年中期,私營部門的平均工資增長 6.9%,公共部門平均增長僅為 2.7%。 能源和食品價格的上漲,是引發英通脹快速飆升的直接導火索。尤其是俄烏衝突以來,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大漲,重創了英的家庭購買力和企業生產能力。 另外,更早前發生的英脫歐和新冠大流行也都進一步限制政府的財政支出能力。在多重壓力下,英試圖擺脫延續十餘年的財政緊縮政策,更加遭掣肘,難上加難。 衛報報導,在公眾看來,當前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無能的體現。近年來英政府高層持續動盪,在過去的六年內已經出現五任首相,僅今年就有三位首相走馬般來了又去,使得政府的經濟與社會政策難以持續、穩健的推行。 值得注意的是,通脹飆升、經濟停滯的壓力,並不是只有英才有。由於通脹水平居高不下,法近期同樣不斷上演各種罷工與抗議活動,美今年發生的工人罷工次數則創下近 17 年來的新高。
波新聞
歐盟回擊美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呼聲日漸升高
波新聞─陶泰山編輯 綜合外電報導,歐盟 9 個地中海國家,即西班牙、法國、義大利、葡萄牙、希臘、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爾他和塞浦路斯的領導人在西班牙阿利坎特舉行會議,要求歐盟委員會對拜登政府的通脹削減法案作出共同回應。分析人士認為,通脹削減法案是在歐洲遭遇能源危機、民生陷入困境之際推出的,將使歐洲經濟雪上加霜。這次歐洲多國集體發聲,表明美貿易保護主義行徑進一步加深了美歐間的裂痕。 西班牙國家報報導,西、法、義等歐盟 9 國領導人舉行會議,集體要求反擊美通脹削減法案。 今年 8 月,美總統拜登簽署國會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依據法案,美政府將為主要生產環節在美境內完成的綠色產業提供高額補貼。美聲稱,法案在緩解通脹、削減赤字。 11 月下旬,法總統馬克龍訪美前夕,法官員放話,馬克龍打算與拜登就通脹削減法案所含歧視性補貼措施當面對質。在隨後的訪美行程中,馬克龍在多個場合對法案提出批評,警告這可能導致西方世界分裂。 拜登在與馬克龍會談後強調,美的目的並非將歐洲排除在相關貿易之外。白宮新聞秘書卡里娜辯稱,美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對歐洲企業意味著巨大機遇,也有利於歐洲能源安全。 然而,歐洲國家並不這麼認為。多國紛紛表達不滿,指責該法案包含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意在鼓勵本國及海外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美本土,其本質是損害歐洲工業、為美企業爭取競爭優勢。 多名歐盟官員也接連發聲。德媒報導,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呼籲歐盟就通脹削減法案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申訴。他表示,通脹削減法案的相關內容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歐盟與美的談判並不能解決爭端。 法經濟、財政及工業、數字主權部長勒梅爾與德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發表聯合聲明,法德兩國將更積極地回應美的通脹削減法案。 歐洲多國集體要求反擊通脹削減法案,這是一種較為罕見的情況。國際輿論表示,拜登政府儘管聲稱重視盟友,但其經濟政策實際並未脫離美國優先思路,依然具有明顯的民粹主義傾向。這種乘人之危、盤剝盟友的行為,引發歐洲國家強烈反對。 分析人士認為,法案之所以引起歐洲國家如此強烈的反對,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美歐貿易投資關係十分緊密,通脹削減法案雖然在推動美國內經濟,但其產生的影響一定會波及歐洲;二是歐洲國家擔心該法案扭曲市場,使企業在非市場因素刺激下作出投資美的決策,讓歐洲利益受損;三是法案體現出美一貫自私自利的特性,基於美龐大的經濟體量及其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美國內經濟政策勢必會在全球範圍內產生系統性影響,但美在制定國內政策時,往往不考慮自身需要承擔的國際責任。 事實的確如此。烏克蘭危機升級後,歐洲因追隨美對俄制裁而遭受能源危機的痛擊,歐洲央行也在美聯儲大幅加息的逼迫下陷入困境。多重危機衝擊之下,歐洲正面臨產業、就業機會和資本流向美的重大威脅。 德工商大會發布信息,在美投資對德企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其重要原因就是美政府推出的補貼和歧視性措施。該機構調查結果顯示,其 39% 的會員企業計劃未來幾個月在美增加投資,德汽車供應行業中,每 5 家企業就有 1 家計劃在國外建立生產廠。 英國金融時報也報導,隨著一些企業因美補貼政策而把生產轉移到美,法估計將損失 80 億歐元。 法世界報發表社論,歐洲國家有理由抗議美這種明目張膽違反世貿規則的保護主義行為。 美通脹削減法案在給歐洲國家經濟帶來衝擊的同時,進一步加深美歐之間的裂痕。有分析稱,受烏危機影響,歐洲國家營商環境本就嚴重惡化,這一法案無異於雪上加霜,對歐洲國家產生巨大的心理衝擊,使其更加看清美為一己私利將道義、規則棄之不顧的本質。 美政府一方面指責他國對相關行業進行補貼,另一方面出台通脹削減法案,通過政府補貼方式對清潔能源行業進行扶持,實際就是一種不正當競爭。正如歐洲官員所說,美的行為事實上率先發起了補貼大戰,如果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就可能殃及全球。 目前,歐盟國家要求採取措施回擊美的呼聲日漸高漲。多個歐盟國家官員表示,必須盡快解決美擬向電動車行業提供高額補貼引發的爭端,否則歐盟將採取應對措施。瑞典外貿大臣兼國際發展合作大臣約翰・福塞爾說,歐盟有必要在短期內採取行動。 美國歐盟貿易和技術委員會 12 月 5 日舉行第三次部長級會議,雙方就通脹削減法案綠色補貼條款的討論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表示,為解決綠色補貼爭端而設立的美歐工作組工作取得初步進展。路透社透露,工作組尋求趕在明年年初通脹削減法案所含部分措施生效前達成協議。 馬克龍訪美期間,拜登也曾表示可對通脹削減法案作微調,以照顧歐洲企業利益。不過分析普遍認為,按照目前形勢,所謂微調會極其困難。 英經濟學人周刊也評論,美的經濟民族主義可能在大西洋兩岸刮起貿易保護主義的旋風,將加劇美歐之間的緊張關係。
  • 複製
  • 贊助
  • 稍後閱讀